体现安贫乐道的深层志趣。
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本是矛盾的表达 ,但诗人自问自 答,以“ 心远地自偏 ”回答了这 一 矛盾的原因 。由此,“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同样也是诗人达到 “ 心远”的表现。
“ 远”,本义为走路走得长,引 申为距离大、相隔远。郭锡良等在 《古代汉语》中为“ 心远”作注,即 “ 心远,心和世俗远离”。 [3]更细致 地说,心远”可以是身心的全部远 离, 也可以是形体尚在 、精神已 远。显然后者的难度更大,需要的 毅力更强。若“结庐在人境”的“人 境”象征田园,那么“心远”则表明 诗人隐居田园 ,让田园成为他的 “ 避难所”,使其得以远离车马的 喧嚣,即远离黑暗腐朽的官场。但 显然,官场的富贵与名利,仅靠个人形体的远离是没有多少成效 的。“而无车马喧”的“而”并非表 承接,而是表转折。这“人境”的范 围不仅包含田园更包含官场 ,指 的是尘世, 是人类所处的全部境 域。也就是说,陶渊明是在形体无 法远离的境地下, 做到了精神的 远离。诗人对车马的竭力排斥,都 是其内心斗争 、意志努力的一种 真实写照, 他用淡泊名利的精神 品格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拓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于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