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翻译为: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人。郑燮打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郑板桥,作为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不仅以其卓越的书画才华闻名于世,更以他深厚的爱民之情和果敢的决策能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范县任县令期间,他勤政爱民,清廉自守,深受百姓爱戴。调任潍县后,面对严重的饥荒,他没有选择按部就班地上报等待批复,而是毅然决然地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救济灾民。这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不仅拯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也彰显了他作为官员的高尚品德和深厚情怀。
在开仓济民的过程中,郑板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有人劝阻他,担心他会因此受到上级的责备甚至惩罚。然而,郑板桥却坚定地表示,百姓的生命安危远比个人的得失重要得多。他愿意一力承担所有的后果和责任,只为换取百姓的一线生机。这种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最终郑板桥的开仓济民之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上万人因此得以存活下来。在他离任之时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表达了他们对这位好官的感激和不舍之情。郑板桥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官员应该时刻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勇于担当责任敢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即使面临困难和风险也要坚定不移地为人民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