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饮食》 非汪洋莫属
终日穿梭在宾馆、演播室与候机楼的汪洋,如今已定居在中央电视台的《天天饮食》栏目中了。
这位30出头、风华正茂的主持人,居然有一个较为悲壮的称号--相声界的末代皇帝。在相声呈现一片雕敝的今天,从6岁就离家学艺的汪洋,尽管先亲受马三立老人科班、后拜恩师于世猷,很早就已经成为天津地盘上赫赫有名的年轻曲艺演员,如今却忍痛割爱,远离了他曾酷爱的相声,而投身于电视台的各种节目主持。
研究化学的父母,最初坚决反对儿子的选择。他们把最小、也是惟一的儿子的未来,寄托在自己所从事研究的事业上。但是,小小的汪洋却有自己的打算。他从小就被马三立老人那似乎不动声色的单口相声所吸引,他自作主张安排前途,母亲与执拗的孩子大吵,但无效。
占据与马三立家很近的优势,汪洋总往那里跑。这个瘦弱、单薄的小孩子,聪明、好学,具有表演天赋。马爷爷看好这棵幼苗,欣然同意传教。由于能把爷爷模仿的惟妙惟肖,大家都称这孩子是"小马三立!"
9岁,汪洋成为南开区相声队年龄最小的演员。17岁,考取北方曲艺学校,开始接受正规演艺训练。90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曲艺团。
一年之后,汪洋的名字渐渐在天津响亮起来。频频的演出,热烈的掌声,把年轻的汪洋推向了"笑星"的位置。在不免沾沾自喜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恩师的言传身教。无论多么繁忙,总要抽出时间探望一下马三立和于世猷两位老先生。
看着成长起来的弟子,老先生虽然非常欣慰,但听说汪洋一心二用,还开店经商后,颇为不快:"你要这样胡闹下去,就说不成相声了!"马先生正色道。
钟爱艺术的汪洋,办公司、开饭店并非本意,但这种选择也出于无奈之举。囿于天津演出市场的局限,他感到蕴藏的潜力无法发挥,所以要积蓄足够的财力,在机遇迟迟没有到来之前,他想靠这些财力实现他的梦想。
91年5月,机遇终于来了,天津曲艺团进京汇演。第一次在首都的舞台亮相那一刻,就坚定了他要来北京发展的念头。曾经在天津的荣誉和红火,此刻都已成为历史。他需要一个新的、更大的表现空间,而北京可以让他尽情施展。
那一次,他模仿马三立,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马老爷子的风采。赢得了潮水般的掌声,从这个起点闯荡京城,汪洋增加了信心。
92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汪洋的绝技--模仿相声大师马三立的《真假马三立》节目,得到观众的肯定和马先生本人的认可。汪洋的名字,从此冲出天津,走向全国。
名字随着本人,一同跨出天津卫。在北京,一切都从零开始。曾经的辉煌,在这里分文不值。如同绝大多数漂泊京城的青年一样,汪洋也落脚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毗邻、蓟门桥周边15元一床的旅社。
在期待着被导演慧眼相中的日子里,他是屈辱和焦虑的。虽然事先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巨大的落差,还是时时噬咬着他那颗骄傲的心!
不久,时来运转,有穴头及时发现了汪洋的商业价值,于是,他从8人一屋的地下室,跳到了三星级酒店的龙门,穴头拼命地安排他四处的演出,最后,打入了许多电视台的大门,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和《曲苑杂谈》。
靠模仿马先生红火的日子里,汪洋对马先生心存感激,一心要报答恩师。93年8月,他在接受采访时,不慎把心里涌动多时、现实却毫无踪影的宏伟计划脱口而出--他要拍摄一部反映马三立大师生平的电视连续剧!
尴尬的结局可以预料:蒙在鼓里的马三立即刻出面辟谣,相声界一篇声讨,媒体推波助澜。刚刚在娱乐圈站住却还没有站稳的汪洋,就这样夭折了他微见曙光的前程。
为此,他付出了高昂代价,独自品尝了最为艰难和耻辱的苦果。人生陷入低谷、一蹶不振的半年中,他再次重新体验"蓟门桥"的生活,甚至连那种日子也难以为继。在坚挺留守还是打道回府的反反复复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