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并通晓某个主题,我们可以说这个词是“贯通”。它源于古代,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正贯》中提到的“援天端,布流物,而贯通其理”,强调的是对知识的透彻把握。唐代韩愈在《顺宗实录三》中也称赞某人“聪明强记,历代史传,无不贯通”,这表明了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能力。
“贯通”一词还有连接和沟通的含义。宋朝岳珂在《金陀粹编·行实编年》中描述的是地区间灾难的缓解,通过“贯通之势”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清代汤斌在《寄孙微君先生书》中提到的“稍有隔碍,便不充满,安能上下古今,贯通一气”,则是强调思想或知识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此外,“贯通”也可以指穿透。鲁迅在《集外集·说鈤》中提到了X线的特性,它能够穿透不透明物体,这显示了科学原理的穿透力。在文学创作中,杜鹏程在《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中描述的“铁道迅速向远方伸展”,则象征着思想和文明的广泛传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