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松喻》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原文: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读音ǎng,一种大腹敛口的盆),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灌之溉之,蓬蓬如偃(读音yǎn,卧倒,倒伏)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岫岭之间,干青天,凌碧霄,矫矫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如何也?
嘻(嗯)!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2. 翻译——松树的性格是挺直向上。就是几尺高,可顶也是直直的。有人将它移栽到盆中,放它到华美的屋内,弯曲它的枝杆,绑缚它的关节,施肥灌溉,形状好像撑开的伞,这样子并非不招人喜欢。但是看那些山谷山岭之间,直插青天,凌驾蓝天,茂盛葱郁(地生长)在严霜积雪的松树,相差多少啊!
唉!贤士君子委身于人,也如同这松树一样。
3. 阅读明白之后自己回答题目即可。勤奋做题,越来越聪明!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C、昧爽:天将明,黎明。
小题1:B、A项,前一个是代词,“他的”,后一个是副词,表示猜测。B项,均为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
C项,前 个是代词,“他”,后一个是助词,“的”。D项,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介词,“因为”。
小题1:.D、该项对“遗命俭约,务在节制”的理解有误,裴子野并不是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而是说自己死后丧事要一切从简。小题1:(1)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
(关键词:尽礼,之)(2)子野的曾祖松之接受皇帝诏书续修《宋史》,没等到完成就死了,子野常想接着完成曾祖的事业。(关键词:受诏,卒,继成)(3)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
(关键词:谓,侍) 译文: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子野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被祖母抚养。
他九岁时,祖母去世了。子野出仕后,做了齐武陵王封国的左常侍,因父丧离职。
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很欣赏子野的品行,要上表向皇帝启奏,恰逢范云死了,没有结果。
当时中书令范缜听说了子野的德行和业绩,认为他很好。不久,范缜升任国子博士,于是上表推让说:“河东裴子野,自幼学习圣人的品行,常严格遵守国中才能突出的人的风范。
并且家传儒学,世代学习儒史。滞留在下层位置,身份低贱,名声微薄,却不贪求名利,没有急切的样子。
我一一查看了古今君王,他们爱慕 用户 2024-10-02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4 联系方式: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f20\u5bb6\u53e3", userProvince = "\u6cb3\u5317", zuowenSmall = "3";。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小题1:东晋。
小题1:C小题1:都运用了比兴手法。但《归》中有比有兴,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由鸟倦飞知返比喻自己厌倦官场而归隐,抚孤松而盘桓既是实写作者行动,又暗指诗人向往高洁。本诗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鸟自喻,无枝可依,终于找到高洁的松树作为依托,并甘愿永远相守。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小题1:恰巧碰到一株孤生松的时候,失群鸟从这孤生松上认出了自己,或者说找到了知音。
小题1:有相同点,鸟都是倦的累的,来形容自己的心境,但修辞手法不同,诗歌内容也不同,但表达的情感相同。附赏析:饮酒诗二十首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 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 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 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 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 千载不相违。
失群的鸟不得已成为了个体,所以它要寻找,在寻找中悲鸣,这寻找的飞翔是孤独的。这鸟是一种动。
在经过了一场漫长的寻找,恰巧碰到一株孤生松的时候,失群鸟从这孤生松上认出了自己,或者说找到了知音。有了知音。
孤生松是一种静。人在社会的大风之中,动荡无已,何以安宁?草木在自然的大风过后,何能不枯?但在自然和人之间,恰好有这一动一静的两物——失群鸟和孤生松,它们合理地认同在了一起,鸟得以托身,松得以放飞自己静的灵魂,有此相遇,自不相违! 这都是很偶然的,鸟偶然失群,松偶然孤生,但恰是这偶然成就了它们,它们因这偶然超越了集体,互相肯定了完整的个体自我,还拥有了同志般的响应和交流。
当然,不用说这两物也都是人的喻体。 这两个意象还有待好好挖掘,一个叫失群鸟,一个叫孤生松。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 C 2. A 3. C 4. C 5. ⑴于是跟随使者到达曹公军营,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太祖接见了他并与他商议了大事。
⑵于是再次将以前赐封田畴的爵位给他。田畴呈上奏章,陈述自己的诚意,用死来表示自己的决心,最终没有接受。
1、奏章2、A项都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B项①为指示代词,②表示假设;C项①才,②于是,就;D项①表原因,②动词“认为”3、A没有省略;B应为太祖;D应为田畴4、有司认为应当免去田畴的官职,荀彧、钟繇却认为可以顺从田畴的心意;因此“赞同有司的观点”错误5、略参考译文: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喜爱读书,善于击剑,很多人称赞他是奇才。
田畴北回家乡后,带领宗族去依附其他地方,从者几百人。田畴就制订了限制相互杀伤、偷盗、争夺的法规,还制订了婚姻嫁娶的礼制,兴办学校讲授课业,在部众中颁布实行,大众都感到方便合适。
袁绍几次派遣使者招请他,还立刻授给将军印,让他安定所统部众,田畴都拒绝没有接受。袁绍去世后,他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有去。
田畴常常忿恨乌丸人过去多次杀害这个郡的官吏,有打算征讨的意思,但力量不够。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去以前,首先派遣使者去征招田畴,又命田豫告知意旨。
田畴命令门客赶快整理行装。门客对他说:“以前袁公爱慕您,多次送礼物来,您讲大义不屈从;现在曹公一来,而您生怕来不及,这是为什么呢?”田畴笑着回答说:“这是你们所不知道的。”
于是跟随使者到达曹公军营,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太祖接见了他并与他商议了大事。当时正是夏季,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不通,军队不能前进。
太祖忧虑,因而询问田畴。田畴说:“假如我军悄悄地返回,从卢龙口越过白檀的险要处,从空虚的地方出兵,路近而且便捷,可乘敌人没有准备,蹋顿的脑袋可以不战而擒斩了。”
太祖说:“善。”离柳城二百多里,敌人才惊觉。
单于亲自临阵,太祖与单于交战,杀伤和俘虏了大批敌人,追击败北的敌人直到柳城。太祖回军入塞,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食邑五百户。
田畴坚持推让,太祖理解他的至诚之心,同意他不接受封赏。辽东(公孙康)斩了袁尚的首级送来,太祖下令:“军中有敢为袁尚而哀哭的斩首”。
田畴因为曾经被袁尚征召任用过,便前去吊丧祭祀。太祖也不过问。
田畴带着他的全部家属及同族人三百多家住在邺城。太祖赐给他的车马谷物丝绵织品,他都分给了他的宗族和老朋友。
田畴跟随太祖征讨荆州回来,太祖回想起田畴的战功特别卓著,后悔以前听从了田畴的推让,说:“这是成全了个人的志向,而破坏了王法制度。”于是再次将以前赐封田畴的爵位给他。
田畴呈上奏章,陈述自己的诚意,用死来表示自己的决心,最终没有接受。有关部门举发田畴洁身自好,违背道义,随意地树立小节,应当免去官职,施以刑罚。
太祖慎重对待这件事,迟疑不决了好久。才下令让世子及大臣们广泛地讨论,世子认为田畴与子文辞受俸禄,申胥逃赏相同,应当不要迫使他改变志向而应奖崇他的节操。
尚书令荀、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可以顺从他的心意。【裴注】我(裴松之)认为田畴不接受袁绍父子的征召,是因为袁绍父子不代表汉室正统。
所以他尽力为魏太祖谋划,献卢龙之策,致使袁尚军队逃散,在辽东被斩首,这都是田畴造成的。既(田畴)已清楚袁绍父子是逆贼,为什么还要去吊唁祭祀呢?如果因为曾经被袁氏征聘,义在其中,那么就不应替他人出谋划策,使袁氏落到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