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海上丝路为什么达到了极盛?-百科知识-龙咔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明代的海上丝路为什么达到了极盛?
时间:2024-12-23 21:25:25
答案

1405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170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60000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没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暹罗、真腊、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

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船队于当年夏回国。

1409年10月,永乐皇上再次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侯显率领官兵27000余人,驾驶海舶48艘,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出访海上诸国。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

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国,正使郑和奉帝命招敕,赐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为满剌加国,暹罗因此不敢再骚扰。满剌加九州山盛产沉香和黄熟香,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标本6棵。

在这次下西洋过程中,郑和的船队在锡兰与国外发生了战役,结果大胜敌军。

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领妻子陪臣540多人来朝,朝廷赐海船回国守卫疆土。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

礼部、兵部议奏,对锡兰战役有功将士754人,按奇功、奇功次等、头功、头功次等,各有升职,并赏赐钞银、彩币锦布等。

此后郑和又多次奉命出海。

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1424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但至1430年,宣德帝又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

郑和的7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在客观上,郑和下西洋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使海上丝绸之路达至极盛时期。

郑和粮船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