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原文选段描述了即使他面临死刑,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不过是如同牛毛失去一根那样微不足道,与死去的蝼蚁没有什么不同。世人不会将他之死与那些能舍生取义的人相提并论,只会认为他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看待自己。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这种情感在文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