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与报仇-知识百科-龙咔百科
> 知识百科 > 列表
报恩与报仇
时间:2024-12-23 20:50:42
答案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谚语

《论语》中的句子大概是格言的鼻祖,它本身可以说是一本格言集。但单独的某一个句子在传播的过程中,前面的“子曰”两个字总是被省去。这是形式上的变化,其实质上则是传播者对孔夫子的教条坚信不疑,相信它就是真理,如同“1+1=2”一样,不需要附加上说话者的身份等额外条件。

但好多时候我们还是有必要揣摩一下,某一句话究竟是谁说的。比如,“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想发出此倡议的当是施恩于人者,至于引车卖浆者流,一日三餐自顾不暇,即使心有善意也力不能足。君子大人们则不同,在物质盈余之余,以小恩小惠施人。当看到自己的滴水之惠于穷苦人是如此重要时,想到的是借道德相要挟,图最大的回报:最好是受惠者能今生作奴隶、来世作牛马,结草衔环,世世相报。

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显然是为师为尊长者对弟子晚辈的过度期许。只因一日为师,便希望借此把自己纳入到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的儒教体系中,站在道德的高度,要求别人。

过分吗?不,这是上层的逻辑,只是忠和孝的引申。对下层而言,忠和孝则是必尽的义务,对上层来说,对下的关爱则是恩赐。

有这么几个历史故事。

当年许攸弃袁绍投曹操,官渡一战奠定了曹操胜局。在一次宴会上得意洋洋:阿瞒,如果没有我许攸,你不会得到冀州。曹操哈哈一笑,点头称是。后得邺城,许攸立马东城门,器宇轩昂:如果没有我,曹家人岂能入此城门?当然最后许攸被杀时,没有人同情他。——忠于上是义务,以此邀赏则僭越本分。

范蠡在帮助勾践复仇之后,转身离去,有西施相伴,逍遥江湖。文仲却等着勾践分一杯羹来。那个甘心去尝夫差粪便的家伙,甘心把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送到敌人床上去的家伙,怎么可能把用尽屈辱换来的权利分给别人呢?——获得权利的手段越是卑鄙,对潜在权利分享者的屠杀越彻底。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自认为对人有再生之恩,可想要滴水回报却是不可能的。对于文仲的结局,后人嘲笑他没有看透时局。

当年刘三,朱重八等人,从山冲冲里一步步爬到了最高处。一起挥菜刀闹革命小弟现在看着这最大一块肥肉被他夹进碗里,一个个瞪红了眼睛,在心里重复着同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我……。刘三朱重八们可不这样想,只好卸磨杀驴了。赵匡胤毕竟有贵族的大度,皇袍加身之后,分出美女金钱来换取权力,倒也君臣相安无事。后代的小瘪三们大多按照刘朱的套路来出牌,不知是老大不够绅士,还是小弟们不知满足。

刘邦们的逻辑是:我于你有滴水之恩,你要想着以涌泉相报,这才符合忠孝之义;你于我有功嘛,对不起,还有一着棋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史记•秦本记》:晋击缪(穆)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最后这个故事才真正厘清儒教的逻辑,从受恩者的角度来讲述。因为吃了人家一口马肉,一个个“推锋争死”,多么可爱。后人可以为表率了。

其实报恩与报仇是一回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前去报仇雪恨刺杀秦王,同时也是为报太子丹知遇之恩。因为不能忘记太子丹的大恩大德,所以才能不惜以身相报。从太子丹的角度来讲,要想让别人舍身报仇,只能给予对方最大的恩惠。燕丹子的故事中有这样的情节:“荆轲往见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居上舍,太子丹日至其门,供奉太牢,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太子丹与荆轲临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丹令人捧金瓦而进,荆轲用尽,复进。太子丹与荆轲共乘千里马,荆轲说:“闻千里马肝味美”。太子丹即杀马献马肝。太子丹与荆轲置酒华阳台,酒酣,太子丹进美人能琴者,荆轲说:“好手琴者!”太子丹即以美人献荆轲,荆轲说:“但爱其手耳。”太子丹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

我对你有恩,你为我报仇。这是太子丹的逻辑。荆轲也接受了这逻辑。

可事情没有成功,原因在秦武阳身上。好多人为这是个外强中干的家伙叹息。其实太子丹礼遇荆轲,金钱美女车马服饰,无所不用其极。“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况此知遇之恩呢?荆轲只能肝脑涂地,别无退路。可秦武阳并没有得到太子丹什么好处,嬴政与他无仇,太子丹于他无恩,荆轲与他无交,原本是局外人。其实秦武阳被骂是因为儒者仇恨始皇帝,恨之功败垂成;始皇帝之所以被骂,只是因为他缔造的王朝太短命,没来得及笼络儒者。你于我儒士无恩,我骂你也不背良心债。

回顾历史,汉时独尊儒术;宋到明清,科举大盛,其将亡时,儒者一个个如丧考妣,痛哭流涕,有举身赴清池殉葬而去的。唐时辉煌,儒者自然也蒙受恩典。一一想来,唯秦可骂,骂得坦然无愧;也唯秦太远,骂起来安全无虞。

据说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前者没有见过,当然也可能存在。后者则显然是羊羔吃奶的需要。跪下来只是吃奶的方便,它还在用头来猛然撞击母羊的乳房,这并不恭敬的动作大约是要表达对母乳不足的不满。

狐狸偷鸡是不义,螃蟹横行是霸道,这都毫无道理。拿了自然界客观现象来为主观想法拉虎皮作大旗,难免有装腔作势,狐假虎威的嫌疑。

类似的判断还有: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客观可见的自然现象,与抽象的人性之间并无可比之处。我们不能说:因为水是向下的,所以人性就是善的。这斩钉截铁的论断体现出的是面对不可捉摸的人性时,不愿深入研究的懒惰、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肤浅、不讲逻辑的霸道!

羊羔跪乳、水流向下,原本只是自然界的现象,不必赋予太多的道德想象。

我们的传统是:爱之欲之生,恶之欲之死。这无非是置个人感情于理智之上的传统。我们张口闭口“子曰”或是某伟人说,显然是尊师奉上大于求真求实。西方的句子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邱吉尔在带领英国历尽艰辛战胜德国纳粹之后的大选中落选了,他的感叹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这话让许多人不能理解。一个民族总是纠缠在过去的恩怨中,无法用理智的眼光来看待现实,当然会做出种种错误的决定。某前辈能带领大家打败敌人,在带领大家建设国家方面有更好的人选,为什么要刻舟求剑固执不变呢?更不要说传王位于儿孙万世了,英雄的后代也未必是好汉,现实所见往往但是黄鼠狼生窝老鼠娃——一窝不如一窝。如果中国人也能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会让一个“革命有余,建设不足”(徐中约语)的人把中国折腾得赤地千里饿莩盈野。过去的传说也许太过辉煌,但不能因此吸引了原本应该投向未来的目光。

革命有余,建设不足。换一句话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中国最长的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据说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至今在江西一带焦刘两家还不肯通婚,如同岳家与秦家。前一个故事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后一个也差不多是1000年前的事了。在千年之中,两个家族的男女之间没有出现过爱情吗?如果因为1000年、2000年前的事,让现实生活中相爱的年轻人劳燕份飞各西东,恐怕也不见得是个好事。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背负着千年前的恩怨,不能放下,人生岂能轻松?人生苦短,有什么放不下呢?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邱吉尔的故乡了,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土壤。

现在在杭州的岳王庙里,威武的岳飞像前还跪四个猥琐的家伙,其中两个是秦桧夫妇,后人走到他们面前时还忍不住要吐一口痰去。前几年当地曾做了一樽秦桧的坐像,岳飞的后代去表示抗议,这樽像至今没能展出。其实岳飞的死,与秦桧关系不大,是皇帝要杀岳飞,也是皇帝杀死了岳飞。黄仁宇说:皇帝之所以要杀岳飞,不是岳飞要造反,只是因为岳飞能造反。仅此而已。宋朝皇帝的位置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来的,每一代宋帝心中都阴霾难去,无不小心翼翼地防着部下,怕历史有朝一日在别人身上重演。岳飞能保证对赵家江山的忠心,但谁无法保证他的属下也能如此呢?

焦刘两家的仇恨持续至今,其实也说明一个事实是,当年刘家没有机会去报复焦家。如果当年刘兄愤而出手,杀死焦母这样一个变态的老妇人,那么这个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怕是不会传唱千载。秦桧已死,我想后人恨之早死,没有能让岳家后人手刃仇敌。一个从仇恨中无法解脱的家族或是民族,怕是很难在现实中轻松起来。

有时候睡觉打牌读闲书写闲字还要抽空工作之余,我也故作深沉地去思考: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幽默感,外国人来到中国之后也发现大街熙来攘往人如蚁群,却没有一张笑脸,一个个都是苦大仇深的样子。因为我们背负了太多的过去,太多近代由于自身劣根性而招致的欺辱。连我们的国歌在最喜庆的时候也总是不忘铿锵有力地提醒国民,“每个人都要发出最后的吼声”,如此之下岂能轻松起来。

我们的历史是悠久的,说起来总是骄傲满满,悠悠远远五千年。之所以要念念不忘这一点,也只是因为近代以来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成就。如同焦刘两家不能通婚,只是因为之前的仇没有报。所以要做君子,当然还不能够。

历史悠久固然是好的,可比中国历史早得多的民族都没有能传承到现在,是不是因为他们背负太多,太多的仇恨、太多的恩惠,无法轻松前进才最终落后掉队的呢?

看中国的武打小说,始终贯穿着两个词:报仇和报恩。恩恩怨怨纠缠不清,隐藏在绝世武功、残酷杀戮背后的是被恩怨情仇扭曲成狰狞的面目、变态的灵魂。不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两败俱伤。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来此世上走一遭,好像只是为了在解决前世的恩怨,今世的情仇,在恩怨情仇之中却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人生。

当然小说是现实的影子,是对现实的提纯。

周国平有句话是:人生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生当衔环,死当结草。”这些广为流传的句子宣扬的观点是要大家把人生当作报仇或是报恩的手段,而不是活出精彩或是不精彩的自己。对一个出生者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报恩宣传的开始;人生几十载则是甘效犬马之劳以报圣恩;将死之前还要振臂高呼:打倒什么,或是什么万岁,这是报恩或是报仇的结束。这是只是把人生当成了手段。

唐朝末年晋王李克用将死之时,把儿子李存勖叫到面前嘱托说:“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李克用的历史遗言的小说版应该是:此仇不报,为父死不瞑目;你不能为父报仇,不是我的儿子。有多少人像李克用死前那样,谆谆教导,殷殷要挟,一定要把仇恨的种子延续下去。

很早以来,我们一直把西方人当孙子看,这也符合我们一贯鄙视外夷的儒教传统。当年马戛尔尼来见大清皇帝时,被要求行三叩九拜之礼,完全被视作夷属。1833年英国政府任命英格兰贵族律劳卑做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可到任之后因给当时两广总督卢坤的信函中没有使用“禀”帖格式而被拒收。当中国大门最后被洋枪洋炮轰开之后,妄自尊大且不可理喻的大清皇帝不得不低下头来,在与英方签订的城下之盟中,被迫郑重写上一款:两国官方从此平等交往。——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不能再用对孙子讲话的语气来作为外交辞令了。以前普天之下,唯我老大,现在竟然有平起平坐者,如同天有二日。这让皇帝陛下如芒在背,这让惯于作奴的臣子们稽首于地时心中忐忑。

平等相待不仅不合于我们一贯尊卑有序的传统,也不合乎我们以牙还牙的处世原则。当年我们叫人家孙子,现在被打趴下了了,对方竟不要求爷爷的待遇,却要求从此以后我们要平等交往。英国人的绅士态度真是可爱。可一直以普世帝国自居的大清政府不甘心:如果你让我叫孙子,关税自主,治外法权都给你行吗?西方人倒也不客气,送来的好处一并笑纳。只是种种权力拱手相让之后,大清国再也没有了爷爷的范儿,甚至自觉做起了孙子。

当年韩信也受胯下之辱,后来发达之后又请出那个小无赖去当了一个县尉。我们想到了以德报怨,以牙还牙,可唯独没有想到平等相待。儒教的传统里只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竟找不出一段平等的基因。

多说一句。

其实满清王朝之所以敢不把夷人的坚船利炮放在眼里,只是居于一种自以为是的文化优势,在天朝上国的眼里,那些个洋枪洋炮也不过是些“奇巧淫技”。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一场很好的战争,它狠狠打击了满清王朝的嚣张气焰。这句话除了愤青的语气让人不能接受之外,应该是对的。读一读教材之外的近代史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其实上面那句话这样说才更准确:鸦片战争是一场很好的战争,它狠狠打击了大汉文化的嚣张气焰。大汉文化也应该再明确一下,是家天下卑外人的儒教文化。

当然,这个有着严格秩序等级的儒教传统中的个体,人生的要义是在现有的秩序中用尽吃奶的力气,试图达到更高的位次,——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是看你离权力中心的距离有多近。要走近权力中心当然要把磕头媚上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同时还要把同行者踢下去,那便是围绕报恩和复仇展开无休无止的争斗。至于别的,比如活出自我来,那要等到你达到足够高的位置,成为人上之人后才能考虑的事,芸芸众生一辈子怕是没有这样的机会。

总是强调君子,则会产生更多的小人。与其把人分化为小人和君子两种,不如等而看之。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儒家那一套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以德治国的理论,培养了极少数清正廉洁的正人君子,却繁衍了大批贪赃枉法的伪君子,吏治焉能不坏?(鄢烈山)

1840年鸦片战争时,英国人给大清国的俘虏5块银元放回,大清国则是给15块。这大约也是符合外交对等的原则,因为清兵当俘虏的要太多。不过,英国战胜之后的一个要求就是,从此以后,清廷不能再用以前那样训孙子的口吻来做外交辞令。这损失应该比大清灭亡还要让士大夫痛心吧。……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