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说课稿-百科大全-龙咔百科
> 百科大全 > 列表
四年级下册语文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说课稿
时间:2024-12-23 15:31:30
答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语文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二、说学生: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②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⑥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

 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练读第3节。

 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蝉 ← 蟑螂 ← 黄雀←少年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四年级下册语文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教材体系:《螳螂捕蝉》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与《最大的麦穗》、《爷爷的芦笛》构成一组说理性的单元。《螳螂捕蝉》选自刘向的《说苑》,《说苑》一共20卷,这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接触过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他们对这类课文并不陌生。

 2、教材内容:《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与以往所学的单纯的寓言有所不同,它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他,一位少年巧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会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智劝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是历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里又隐含着道理,少年巧用故事来劝戒吴王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c、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说促读,理解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能辩证地看待吴王这个人物。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5、教学安排:

 根据这篇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高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学情,本课打算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以说促读,明白道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说苑》“正谏”中的'几个小故事。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这篇寓言故事在写作上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努力将人本与文本相结合,准备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

 1、首尾段落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紧扣重点指导复述,情境朗读明白道理。

 3、补充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

 以第二课时为例,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2、对比朗读,探究生疑。

 3、以说促读,入境悟理

 4、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本课。(本环节预设1分钟时间)

 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少年机智地用一个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上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了这位少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言故事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体裁。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第二个环节为对比朗读,探究生疑。(本环节预设6分钟左右的时间)

 课件出示文章的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话,再指名读,引导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少年的“这番话”指的是哪番话?吴王为什么会

 恍然大悟,他又悟到了什么?大臣、少年都劝吴王,为什么大臣劝后吴王仍是执迷不悟,而少年一劝吴王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在学生充分质疑后,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古人又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能激发他们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第三个环节:以说促读,入境悟理。(本环节预设2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我打算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找出少年讲的故事,指导朗读、复述;然后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寓意;最后回顾全文,分角色朗读,进行作业练习。

 首先教学第一层:少年的“这番话”是指哪些话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找一找,读一读,再指名读,齐读,假如你们都是少年,我就是吴王,谁来劝劝我这位吴王呢?捧着书读,能打动吴王吗?恐怕不行,看看书,看看插图,练一练,看能不能复述。再指名复述,学生评。

 然后教学第二层:在你们说的话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吴王的心,是哪句呢?学生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双关意思。教师相机板书。接着讨论吴王因为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呢?他又悟到了什么?理解“恍然大悟”并造句。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他们继续探究的愿望。学生可能会谈到,吴王想到自己就像螳螂一样,楚国就是蝉,而诸侯国就是黄雀,吴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国,而身后的祸患是吴国很有可能被诸侯国所灭。

 最后教学第三层:这么精彩的故事,你愿意连起来读一读吗?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课文的三到十一小节。读完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为什么大臣劝吴王,吴王不听,而少年劝后,吴王就恍然大悟呢?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述这个故事呢?

 通过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发表独立见解,主动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回顾全文,整体把握,体会少年的勇敢、聪明,他的劝是“智劝”、“巧劝”,而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照应了文章开头。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我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

 回顾全文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填空:《螳螂捕蝉》一文,主要写了少年巧用 ,从而,体现了少年的 ,同时还告诉我们 道理。

 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再回到整体感悟,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课外延伸。(本环节预设13分钟左右的时间)

 刘向的《说苑》分“君道”、“臣术”、“建本”、“立节”等二十卷,其中第九卷“正谏”中收集了秦始皇、楚庄王、齐景公等人的历史故事十多个。课堂上我准备了四个小故事,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自由组合,共同阅读,并讨论:学了课文,又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张扬。最后我鼓励学生有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说苑》整本书。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树立了大语文观。《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四、说效果预测

 尊敬的评委,我在预设《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案前也阅读、浏览了一些相关文章,如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教学。我在思考时,主要想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抓住文中对比明显的两段话以及能揭示故事道理的中心句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读书,讨论探究,从而获取知识。预计学生在说的这一块能生成课堂的亮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些历史知识较丰富的学生还能补充一些历史小故事更深刻地来说明所学的道理。而在探讨“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联系时学生可能会有点难度,这时教师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加以启发、引导。当然,在我今天的说课中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能不吝赐教,谢谢!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螳螂

 (吴国)

 蝉(楚国) 黄雀(其他诸侯国)

 少年智劝吴王(有勇有谋)

 四年级下册语文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得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粹,要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训练。

 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4、能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寓言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二、说学情

 由于农村六年级的学生都认识螳螂、蝉、黄雀,也有些甚至玩过它们,对之觉得有趣,只要上课时出示有关图片、课件,他们会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就容易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

 1、重组课文,落实重点。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演故事。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2、训练语言,注重创造。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复述、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3、训练思维,凸现主体。

 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板书并认读生字螳螂蝉

 3、指出他们属于左形右声字,便于识记。

 (这三步设计从具体的图象到抽象的文字,并且点出了螳螂二字的构成特点,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在课题中就让学生轻松识记了本课的两个生字。)

 4、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在这里教师设置疑问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指名逐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3、交流:你通过读,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

 (这儿,主要通过学生自问自答的形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生词的意思,为感悟课文扫除了障碍。)

 4、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课文,看看你能否知道各自然段写什么,课文按几部分内容写,各写什么?

 (四)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齐读。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为何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勾画有关语句。

 3、对此,你有何看法?

 (五)指导书写。

 螳、螂的结构和笔画笔顺。

 (六)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铺垫。

 1、师生同写课题,齐读课题。

 2、听写五组词语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3、教师依次念五组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这儿,通过默写五组词语,不仅是检查与巩固生词的掌握情况,更是在暗暗帮助学生记住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为后面地复述课文埋下伏笔。)

 4、学生对照屏幕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5、齐读五组词语。

 (二)学习第二、三段。

 1、投影出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标)

 2、自由朗读第二段(211节)、第三段(第12节)内容。

 3、从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等词句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出少年的决心、勇气和智慧。)

 4、指名朗读。(了解学生是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生练讲故事。

 (这个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是在上面听写五组词语作为铺垫和根据挂图进行练说,这是一个具有梯度的教学流程。)

 6、指名复述故事,师生边听边评。

 (学生在上面第5点已有练讲的技能,在此便在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7、同桌互讲互评。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训练学生说、评的能力。)

 教师总结。(略)

 8、同学们说说蝉、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关系。

 (出示图片5。让学生演示螳螂等事物的动作,感悟到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9、默读全文,看看你能否发现课文中还有哪些角色之间存在着类似螳螂捕蝉的关系?

 (训练学生发现能力,让学生明白吴国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而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明白故事与现实之前的共同之处。这样,学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干,训练了评析文章的能力。)

 (三)品析人物。

 1、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2、小组讨论之后,集中交流。

 3、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在这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学生表达肯定个性鲜明,但这一切都要依赖于学生对文章的正确解读,做到有理有据。)

 4、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

 (这里又给学生搭建了表达的一个平台,让学生再去回归课文认真读书从而对吴王有个准确的评价,学生除了可以感悟到吴王的专制蛮横,当然也可以体会到他的可爱之处。)

 (四)表演深化。

 (表演仅仅是一个形式,关键是在通过表演能让学生在语文层面上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这里,我设计了合作表演的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化体验内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表现。)

 1、激趣。

 我可以这样说: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用上这样的导语学生的表演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2、组织。

 寻找合作对象,练台词。(这儿的台词主要是课文中人物的对话)

 3、设计。

 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4、演练。

 5、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6、评价。

 (五)链接名著。

 1、《伊索寓言》

 2、《中国古代寓言》

 (有人说过:下课是新一轮读书的开始。在这里我借本课的文章特点因势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寓言的读物,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向课外延伸,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遇见或听说过类似寓言中的故事吗?请举例谈你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八)布置作业。

 回去写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

  五、说板书

 10、螳螂捕蝉

 捕 啄食 打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攻打 乘虚而入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

 不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眼前的祸患。

 好的板书设计,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质疑解难,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这一板书设计就吻合了这些方面,并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