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四朝,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疾病肆虐,如何有效治疗疾病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尽管气功在汉唐时期曾盛行一时,但并未被医学界主流排斥。金元时期,医学界四大名医之一、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在其著作《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关于气功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纳新……此皆修真之要也”。这表明,气功在当时仍被视为重要的养生方法。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对气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他还主张“安于淡泊,少思寡虑。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此外,攻下派的张子和也将导引吐纳列为治病方法之一,进一步强调了气功在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明至清末,气功在医学界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气功养生的著作也逐渐增多。明代名医张景岳在《类经》一书中,对气功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虽轩岐之教,初未尝废恬淡虚无,呼吸精气之说,然而缓急之宜,各有所用,若于无事之时,因其固有而存之养之,亦是为却病延年之助,此修养之道,而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至于疾病既成,营卫既乱,欲舍医药,而望其可除,无可复,则无是理也”。张景岳认为,气功在无事之时的练习,可以助于延年益寿。
对于气功的具体练习方法,张景岳认为“其下功夫惟《蒋氏调气篇》、《苏氏养生诀》、《李真人长生十六诀》皆得其法,足为入门之阶”。这些著作不仅为气功爱好者提供了具体的练习方法,也为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宋代的《圣济总录》中记载了一种“以意气攻病法”,即通过意念和气息集中于患病部位,以达到治疗效果。清代医家称此法为“运气法”。清代名医张志聪对“运气法”有深刻体验,他曾用此法攻除自身的痈毒,证明了气功疗法的有效性。
此外,明清时期的多位医学名家,如李士材、龚廷贤、龚居中、李时珍、沈金鳌等,都对气功疗法进行了论述,丰富了气功养生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