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的归纳与演绎学习、循循善诱
孔子简介
孔子对于
求学的方法,归纳与演绎二者并用。归纳法即是他所说的一个“学”字,演绎法即是他所说的一个“思”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抬”,谓之学思并用主义。
(评:归纳与演绎到今天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归纳法
,指的是从许多个别事例中获得一个较具概括性的规则。这种方法主要是从收集到的既有资料,加以抽丝剥茧地分析,最后得以做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
演绎法
,则与归纳法相反,是从既有的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一种方法。由较大范围,逐步缩小到所需的特定范围。)
“一事不知,学者之耻”一句俗语,正合孔子的求学主张。凡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与知识,我们全应知道,全应学习。但那些事物和知识不必全是能够施诸实用的,我们须用归纳法归纳起来,抽出它们的共同点,或有用之点,作为我们应事的标准,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宇宙间的事物无穷,若要件件学习,似嫌笨拙,所以于力学之外,须加上一半思考的工夫。
用思考的工夫,任意抓住一件事物的要点,根据这个要点可以推论一切事物均有与此相同的属性,谓之推理作用。
(评:思考对于学生包括成年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动脑子才能把事情做好。)
他告曾子及子贡二人的“
一贯之道
”就是这种推理作用(《论语·里仁》: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子曰 ,“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有了推理作用,“闻一可以知十”
,
“举一可以反三”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评:举一反三的重要性不用再强调了)
除了归纳与演绎两个方法以外,
在学习上,还有两个重要之点:(1)反复练习,(2)兴趣主义。长足地往下学去,而不反复练习,所学的东西一定容易遗忘。若是努力地反复练习,不仅能够得着好的记忆,并且可以推陈出新,意味无穷。
(评:诸如理科的学习需要刷题,就是为了强化知识,同时潜移默化之间有所启发,形成解题的思路模式。即使不主动去做相应总结,也能默成一种系统。而兴趣的保持,抱着兴趣去做事的效果用“事半功倍”来说也不过分)
所以他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而不本诸兴趣,所得效果必小,故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求学固然贵有兴趣,但兴趣是从努力得来,所谓“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这是间接的兴趣主义。
直接的兴趣,意义肤浅,过时即灭。若是用了一番苦工夫,得着内中奥妙,真是意味无穷,所以间接兴趣是我们应当养成的。
孔子平日教人,总是行重于知。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我们分析他所教的内容,据《论语》所载,分为“文、行、忠、信”四项。关于文的就是他平日尝说的“礼乐诗书”(《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又《述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关于行的,就是小之洒扫应对,大之致君泽民;关于忠与信的,即是修身的道理。
他的教授方法,是很灵活的:
(1)或因学生的能力而加以相当的培植,或因他们的缺点而施以适当的补救,所谓“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同一问仁,而所答不同;同一问孝,而所答不同;同一问行,而所答亦不同;这种方法,
昔日谓之因材施教,现今叫做适应个性
。(评:比较遗憾的是今天的教室,老师是无法兼顾众多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的。所以校内的这种多存在于个别学生身上。但是如果家长足够重视教育,用心,那么完全可以做到自己孩子的因材施教。即使是三胎....)
(2)孔子与学生问答的时候,有时引起他们的动机,有时完全让他们发动,从未有学生未曾注意或绝无机会,而竟按照一定的课程每日死教的,所谓“不愤不启,不惟不发”。
这种教法,以今语解释,谓之“
启发式
”,又可以说近于“自动主义”。孔子平日这样教人,能使学生满意,赞美他是“
循循善诱”。
(评:教师或者辅导者不应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直接告诉其答案,更应做相应的铺垫,提供引子,由学生思考,以提高学习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孔子的弟子虽多,讲学虽久,但未有固定的讲坛,他的学生多半随从他四方游历,一面游历,一面讲学,是一种流动式的讲坛制。他的教育宗旨偏重士族阶级的培养,固有时代性,而他这种活动的教学法,因人因时随处不同,这一点至今犹有价值。
02 孟子的自我探究、专一和循序渐进
孟子简介
孟子
所言学习法有四。
1)自动。
被动的学习都是外铄(shuò))的肤浅的知识,心中必无所得,等于未学。知识若是由自己苦心研究出来的,才能彻底明了,能够活用到实际上面。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评:这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能主动自学的学生基本具备了学霸的潜质。)
即或有时非教师当面教授不可,只能教授一种简单的学习法子,至于巧妙处还在学者自己体验出来,所谓“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2)专一。
孟子尝以走棋比譬求学。他说,请一个棋界国手教授两个生徒;张生专心致志,听他老师走棋的方法;李生表面上虽同在听讲,而心志却是飞到天外想像他预备射鸟的情形。结果,张生棋术学成,李生尚茫然无所知。此非两生的聪明有高下,乃由于专一与不专一的缘故。所以求学须要专一,须继续不断的研究。一心二用固然不对,一暴十寒也难成功。(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的专心听讲、思考尤为重要)
3)渐进。
求学有一定的步骤应当循序渐进,进了一步再进一步,所谓“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倘若不按照程序,妄想一步登天,则“其进锐者,其退速”,反是得不着相当的效率了。(评:万丈高楼平地起。这点也可以说是强调了基础必须牢固。只有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才能拔高。)
4)还有一种
由博而约
的学习法。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项演绎的学习法,与孔子所说相同,我们勿庸重述。(评:博:广大、多。约:约束。加了条件的,小范围。同演绎法普遍到个体。)
教授与训练
孟子的
教法有五种,皆就各人的程度个性及所处的地位来酌定。
第一种是程度最高的学生,只于需要时加一番点化之功,他们就能随感而通,如同雨露润泽草木一样,此所谓“有如时雨化之者”。第二及第三种学力较第一种差浅:若是器宇稳重的,我们就完成其德性;若是天资英迈的,我们就发展其天能;所谓“有成德者,有达材者”。第四种为问答法,预备无力常从或不能专门研究的学生所施行的方法,偶因一事,随问随答就行了。还有一等人,居不同地,或生不同时,无法口授,则用间接法,以书面相授,与现代函授法相似。此所谓“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评:有时候人不得不承认个体之间潜质的差异。纵然大部分是普娃,但是总会有天资较高与相对愚钝的。当然这两个部分相对占比降低。)
儿童的享受不可太厚,若是享受太厚,他们业已心满意足,必不肯用心求学。将来势必养成一种骄贵的习气,无用的子弟。吾人的“德慧术智”都是从困难中找出来的,不经过困难,就不会有德慧术智,虽有也很浅薄,也是少数,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譬如孤臣孽子,他们所以往往能够通达成全的,正因为他们常处在困难环境中,受了一种深刻的磨练,能够“操心虑患”,所以得着好的结果。
因此之故,所以对于儿童的训练,应当使他们感受些困苦才好。孟子是近于人才教育主义的人,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这种天才的人,他们的才能虽由于先天的赋予,而他们所以能够成为大器材的,还是由于后天的磨练。且必有后天的磨练,然后能够发达他们的天才;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忧患的境遇正所以成全天才的,亦唯有天才的人,方能利用这个境遇而受成全,此孟子的人才教育主义之根本观念,或者也是因着他自己幼年的环境如此,有所感而发的。(评:这点类似《教育漫话》里面作者提到的为了让儿童避免不必要的苦难,会设置一些苦难给他们去承受,似乎是谬论,但是却确实存在一个可控与不可控的问题)
03 荀子:专一、亲师择友
荀子简介
荀子
讲论学习法,较孟子更为详细,我们只举三点。
1)专一
他说:“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致,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性恶篇》)又说:“演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蟺(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他的求学贵专一的主张,不专一必不能成功,与孟子所举奕秋教奕的意思大致相同。当学一件东西,须把全幅精神都放在这上面,不许有丝毫的散乱,并要有互助的朋友,布置适当的环境,避免防害的刺激,以此“全之尽之”,最后必有成功。学成以后,印像已深,意志已定,才不为外物所夺致有所遗忘。(评:专心、内心的专一、全神贯注,包括了外部环境的不干扰......)
2)亲师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译文: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这是苟氏亲师择友的一句名言。
他以良师益友为求学的助力,所以把师友看得很重。其作用有二:一因个人的性质容易被环境变化,倘择交不慎,必被引入邪途,最为危险。
所谓“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植;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淄。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偏而就中正也”。
二因古圣王之道仅载于呆板的六经文字里面,非口授不能透澈;且六经以外的种种道理,更
非贤师益友口讲身导,不能周遍
。所谓“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周以遍矣,固于世矣;故因学莫近乎其人”。所谓“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评:现代社会的朋友,学生的同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要格外重视孩子的伙伴,注意他们的品性......)
3)学习过程
专一与亲师,凡中国古代稍谈教育的人,没有不主张的,尚非特别。在荀子的教育学说中有一件足以使我们注意的,是他所说的学习过程。他说:
若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把他这几句话分析起来,关于
学习时可得四步过程。
第一步,由感官受外界的刺激;第二步,把接受了的刺激传入到脑神经里面,起一种结和类化作用;第三步,再由脑神经发生命令,传达到各处肢体;第四步,各处肢体接着神经的命令以后,即表示一种反应的动作。此处所脑神经即荀子所说之心,凡中国古人皆以脑当心解。这种动作如果经过了考或试验以后,一定是很合于规则的。荀子这种科学的分析法,与近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戴克(Throndike)、施他基(Starch)一般人所研究的差不多完全相同。
04 西汉贾谊:习惯养成与胎教
贾谊简介
贾谊
在太傅期内,作了一部书名叫《新书》。此书前半篇是他的政治主张,后半篇是他的教育主张。
他的教育主张共计三点:第一点,说明保傅的职责,第二点说明习惯的养成,第三点说明胎教的重要。(评:虽然讲的是辅导太子。只是个体名称而已,比如每个孩子都是家族、家庭的接班人,理解为“太子”来教育指点也是适合的)
为保傅的职责,在“耸善而抑恶,以革劝其心”;换一句话即在辅导太子以圣人之德,使成为贤明的储君。教育在养成良好习惯;此种习惯之养成,第一要从幼小时着手,第二要选择优良的环境。太子如从少时就日处在优良的环境中,所闻所见所行,自然入于正路;如环境不良,或培养过迟,纵教者善教,学者善学,亦难免不为恶习所转移。故他说:
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习与正人居之,不能不正也;犹生长楚,言不能不楚也。故择其所嗜,必先受素,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能为之。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夫胡越之人,生而同声,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也,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
习惯的养成固然越早越好,而从母亲怀胎中就开始培养起来更好,故胎教尤为重要。他说:
《易》日:“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梯,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湿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lì 暴恶:暴戾)之心,两者不等,各有其母。……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处不倨,虽怒不詈(lì骂,责骂)。胎教之谓也。
胎教即母教,母亲能否施行胎教,不在有丰富的知识,实在于有贤淑的德行;具有贤淑德行的母亲,则动静语默,皆出于中和,合于法度,自能使胎儿感受正当的刺激,养成正当的习性,出世以后,则本质良善,容易教成好人,此胎教之所以重要。(评:看似简单,实在不少家长难以做到的。)
05 杨雄的强学主义教育论
扬雄简介
扬雄
强学主义的教育论 人类与禽兽所以不同的地方,在有理性与无理性。禽兽没有理性,所以触感而情发。人类有理性,虽有时因情感而发,但亦能够因义理而止。人类是要有礼义的,有礼义方可以为善人,为君子,可以睎(xī)求圣贤。
但人类的本性是善恶混的,而恶性往往被不良的社会引诱的缘故,发达较善性快些;故吾人要为善人,非加一番努力不可。怎样努力?则在“强学而力行”。吾人也必待强学力行,而后可以成就一个“人”。
强学非私自攻求所能有成的,倘私自攻求而不就正于师,则必惑于众说,难以取决,所以要“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从师不仅获求知识,而品性的陶冶亦至有关系,且吾人求学原来是要矫正品性的,所谓“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扬子认教育是很有效力的,受一个什么教育就能得着一个什么模样。不怕教育不能成功,只怕吾人没有意志,“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扬子是一个实学家,对于专讲虚声而不务实际的学者,是非常疾恶的。
学习的步骤有五
:第一步,取我们要学的材料整理整理;第二步则用思考的工夫,加以拣择,取其精华而去其糟舶;但一人的思力究竟有限,第三步还须与同学彼此磋磨以就正其是非;第四步,则用奖励的方法;最后则以始终不倦为依归。能够这样的学习,才算得好学,学而后有成。
读书须多,而取舍要精;多则可以触类旁通,精则有选择有操守
,所谓“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诸子百家异说分歧,我们应当以圣人所说的话为标准;圣人之所是,就是对的;圣人之所非,就是不对的。 (评:这点也可以借鉴。如何学习,如何读书)
06 徐干论教育的功用
徐干(gàn)
徐氏论
教育的功用有三种:一是启发智慧,二是改进习惯,三是完成人格。
(评:再次强调了习惯。说明古人的一些共同性。)
他说:知识如珠宝,儿童初生,脑筋蒙昧如处暗室,室中纵有许多珠宝,概不能见。教育如同白日,拿白日的教育之光一照,四壁如昼,所有宇宙间一切瑰宝皆能看见,皆有路搜求,故教育是启发吾人的智慧以搜求知识,引导吾人由黑暗到光明路上的一个工具。这是第一种功用。
儿童初生,不但没有知识,他们的性情也是很粗野未上轨道的。倘若听其自然,不但恶的本性容易养成恶的习惯,即善的本性亦难以形成。教育的功能,正是要培养善的习惯,去掉恶的习惯。故曰:“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这是第二种功用。
启发儿童的智慧,把他们引导到成人社会里面和成人一块生活;培养善良习惯,使他们向着好的路上行走,所有吾人应备的生活条件,全可以由教育教给他们,使他们在社会里面成一个美好无缺的个人——徐氏所谓“有德的君子”,这是教育第三种功用。
以上三种功用,
尤以启发智慧为重要。启发了智慧就可以探求知识,有了知识则为人、处世或利已利人,皆有莫大的功用。
因此,徐氏特别看重知识,并发表,“知识重于德行”的言论。他说:富于知识的学说谓之明哲之士。明哲之士,见理透辟,认事清楚;能考察已往,能推测未来;处常也可,处变也可;权力不能受其威胁,巧诈不能受其欺蔽。像这种明哲之士,比较那专讲道德,死守清高的君子,有用多了。(评:知识改变命运。尤其是当今社会对于农村以及相对家庭条件较差的家庭学生来说。而优裕的家庭学生多读书,也能保持家庭、家族的常青,经久不衰。)
他并引了孔子之赞美颜渊,及曾参、原宪之不能列入四科,皆以才盛与否为标准,不完全谓颜渊之有盛德的关系。儒家本以德行为本,徐氏亦纯正儒者,而发表“知重于行”的奇论,或矫先儒空疏之弊,或感于当时一般正人君子反以盛德受祸,此两种心理都是有的。
知识既重于德行,倘专靠聪明才智而不努力,则知识亦无法增进所以徐氏一方面虽称美聪明才智之人,同时还要鼓励一般人的意志之努力。
盖吾人求学多由意志的督迫而成;意志坚强,虽生性笨拙,也能成功;意志不坚强,纵有天才,也是无用。所以他说“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他又说“故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辨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恶其有余”。“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恶其有余”,即意志的努力。(评:意志,恒心,遇到问题时顶住压力,突破压制的动力。)
徐氏关于教育方面最精到的地方,要算教授方法论。他说,教授儿童,不在多灌以死的知识,和喋喋多言。(评:比如给儿童强调纪律、规矩,不应一次强调过多,多了也记不住。不如选重点,有次序的进行强化改善。另家长的唠叨也是一大忌讳。)
第一步要
考察他们的本性和了解力,并要观察他们此刻心志的活动。
本性近于某方面,即向某方面引导,所谓“导人必因其性”。按照他们的了解力而给以相当的材料,所谓“君子与人言也,使辞足以达其智虑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但本性固然有定,而心理的状态可是常常有变化的,必要观察他们现时的心理状态或是常态或是变态,或正被某种事物所牵引,然后施以适当的方法——或提示、或警告、或授与。使他们自然能够领受,毫不牵强;使他们乐于领受,毫不感觉痛苦。(评:了解孩子本性的问题,在《教育漫话》里提到的方法是在孩子没有觉察时偷偷观察他,或者请旁人做观察,以使儿童觉得没有大人的管束之下,表露出他们的天性。)
倘不用此种方法,而硬要注射以多量的材料,不惟于儿童没有进益,反是以使他们益陷于糊涂,儿童不但不感激教者的热心,并能引起师生间不好的感情,说教师有意欺骗。按照儿童先天的本性,和现在的了解能力,以及此刻的心理状态,而施行适当的教育,使他们欣然自得,这种学说总算是比较精到的。(评:比如辅导孩子要掌握学习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不能硬来)
两汉二百年来的教育学者讲论本性固然先后继起,各有发挥,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前贤应当让后生,以徐乾最为进步。至于求学:
1)贵在虚心聆受,不宜自是;2)不重名词的死记,而重大义的了解;3)多方深求以归纳
成一个原理:皆属很平常的理论,我们勿庸多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