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七言古诗-生活百科-龙咔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清明节的七言古诗
时间:2024-12-23 18:13:41
答案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历代文豪都少不了创作一些以清明节为题材的诗句。接下来我搜集了关于清明节的七言古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关于清明节的七言古诗

 1、《清明》

 【唐朝】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寒食》

 【唐朝】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夜》

 【唐朝】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朝】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5、《寒食》

 【唐朝】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6、《长安清明》

 【唐朝】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7、《闾门即事》

 【唐朝】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8、《清明》

 【宋朝】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9、《郊行即事》

 【宋朝】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0、《清明》

 【宋朝】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1、《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朝】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12、《清明》

 【唐朝】杜甫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13、《清明日对酒》

 【宋朝】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拓展:古人清明时节习俗

 1、祭祀

 清明是古人一展孝思之日,唐朝大诗人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的就是古人外出扫墓祭祖情景。《新唐书·礼乐志四·拜陵》有“凡国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社各一祭”的记载。古人的清明,已包括帝王的拜陵、王公以下的拜扫、士庶的上墓奠祭和寒食清明的祭墓活动。

 2、改火

 古人生火不易,只好长保火种,随时取用。但长时间燃烧的火对身体不利,甚至容易引发灾害。因此每年要举行一次改火仪式。到了清明,万物复苏,一年的生活正式开始,一定要启用新火。所以在清明节,中国有“改火”的习俗,据《辇下岁时记》所记,长安每年“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疋、金椀一口”,得火之后由百官逐一点燃廊下的火炬,接着由皇帝开展赐新火的仪式。

 3、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代就开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发传入民间,但并不盛行。真正开始大规模盛大是在,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使得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寓言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节举行拨河,具有祈求丰收、强身健体的意味。

 4、踏春

 清明时节春光正好,伴随着清明扫墓的同时,古人也伴以踏春游乐,宋代之后,清明时节游春踏春大兴起来。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第三首中说:“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就生动地描述了清明踏青的场景。隋代展子虔所作《游春图》描给了贵族士春日郊野踏青游乐了场景。

 旧时城中人家的女子不轻易出门,清明踏青活动提供了“仕女”野外活动的机会,邵长蘅《冶游》诗云:“二月春始半,踏春邀女伴”,这一日是她们放飞青春的是日子,也是她们邂逅情人的机会。如评弹《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就是在清明踏青时,一见钟情,并就此演绎了一出动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5、插柳、戴柳

 古代清明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和“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的谚语。在古人的观念中,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除此之外,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还有“纪年华”之义,这种习俗是宋代冠礼的遗存,男女戴柳即为成年标志,后来更是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民间习俗。

 6、放风筝

 人放风筝,除了娱乐之外,还有祛除晦气之意。如《红楼梦》中,李纨劝黛玉“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因此,在春暖花开,二月风朝上,最适合放风筝之际,人们把自己的疾病与苦难,都写在风筝上,待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随风而去。

 清明放风筝还有其农业意义:清明之前,刚开春,麦苗在长根、长叶的苗期阶段,麦田不怕踩踏,可放任儿童玩耍。清明前后,麦苗开始长茎、分蘖,禁不起重压,不能再踩踏。苏州一带有“清明放鹞,乌龟放鹞”的说法,意思是过了清明,就不能放风筝了,即使是小孩,也要帮大人参与农忙了,如果还放风筝,那就是乌龟,就“不是人”,这是一种对孩子的激励,清明玩过了,已到春忙,要帮着大人干活。

 7、吃寒食

 寒食节早于清明节,但至唐之后,两者渐渐混为一谈。有民俗专家表示: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二者便合而为一。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介子推随晋国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十九年,回国之后,介子推避入深山,重耳放火希望逼出介子推,反把他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便有禁火之举,形成寒食节。后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不禁火,寒食的习惯便渐渐取消了。

 8、荡秋千

 清明节也叫“秋千节”,荡秋千在南北朝时便已流行,唐代以来经过官方推广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秋千原叫千秋,后为民避忌讳而改为"秋千",古时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古人荡秋千主要为增进健康,培养勇敢精神,但在唐代韩偓《想得》一诗中,“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从墙的另一侧设想墙内之人“不肯上秋千”的娇羞模样,增加了这一活动的想象空间。

 9、植树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甚至在民国七年一份《呈报七年分清明植树情形并请核销经费》的文件中称:“每年清明植树节应行植树典礼,着为定章”,由此可见,在民国时清明节曾也是植树节。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长得快,因此清明时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清明节时,人们多喜种松树柏树于墓前,以寄托思念,而在台湾和闽南民间,人们更喜种植相思树,让逝去的亲人有个归宿,让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

 10、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在商代就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三国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唐代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说明这一活动的'普及。而到了宋代,更是盛行,大家所熟悉的《水浒传》中,高逑就是凭借踢技出众而得到宋朝皇帝的赏识,宋代爱踢球,在古画《宋太祖蹴鞠图》也有体现。

 11、斗鸡

 清明游戏重在喧闹,古人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的时间很长,从清明开始,一直斗到夏至。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可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红罗被当作赌,可见斗鸡游戏之盛,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描述了这一情况:”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

 12、射柳

 射柳是一种时尚高雅的活动。古人讲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同步发展,射便是其中一项。射柳是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即是被射的目标,大多是青年男子,骑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这是考验骑射真功夫的一项运动。

 随着后来游戏的发展,具体游戏规则有所变化,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如此一来,游戏的不确定性就增加了,但游戏难度也有所减小。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