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6):子思谏卫侯,再说说奇特的卫国-生活百科-龙咔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读《通鉴》(6):子思谏卫侯,再说说奇特的卫国
时间:2024-12-23 18:40:34
答案

公元前377年,吴起在楚国遭诛杀已过了4年,离孔子去世已102年。

《资治通鉴》很莫名地记载了子思在卫国的三段言论,来无影,去无踪。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史记》记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但据考证,子思的生平大概是从约公元前483到约前402年间,年六十二应是年八十二之误(虚岁)。那么公元前377年,子思已经去世25年了,就算活着也要106岁了。那么司马光这时光倒错的神来之笔意欲何为呢?

子思在后世儒家中地位很高。他是曾参的弟子,又是孟子的老师,还是孔子的孙子,是儒家道统的传承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的转接点,是孔子的正名和周礼向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转向的中间人。《孟子》里很多思想就是通过子思的嘴说出来的。但历史上,孟子的地位并非一开始就这么高,汉朝占主流的是荀子的思想。直到宋朝儒学的复兴,孟子的地位才被提高到了亚圣的位置。南宋理学集大成的朱熹那里,孟子已成为仅此于孔子的圣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四部著作,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就成为了“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样的师徒关系,也代表着儒家道统的继承关系了。

所以说子思的观点正是司马光的观点。要时刻记住,《资治通鉴》是给皇上看的,他是要让皇上看到怎么治理国家,以史为鉴,而不是教育普罗大众的。子思谏卫侯,有这么两段。

子思向卫侯推荐了一个叫苟变的将才,卫侯说这个人我知道,确实是个将才,但他当税吏的时候拿过百姓的两个鸡蛋。有污点的人我是不用的。子思谏道:“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第二段是说,卫侯一做出决策,群臣就给与一致好评。子思认为这是“‘君不君,臣不臣’者也”,遂向卫侯进谏,说:“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并预言,“君之国事将日非矣!”

总结下来,中心思想就是:

1. 用人方面不可太吹毛求疵,要懂得用人之长同时避人之短;

2. 朝中要有不同的声音,没要自以为是,要懂得兼听则明。

这其实是中庸之道的一种阐述,即不要刻板制定规则,要在动态中把握合适的度。用人上,容忍污点要容忍到什么度?群臣的意见要听到什么范围,如何把握这个度?这都是要考验君王的统御水平了。

对于这两个观点,《资治通鉴》在记述这一时段历史时,恰好有两个现成的反例,可作为贤君的处事榜样。司马光在编纂的过程中,特意将这时光倒错的子思谏卫侯的故事插入到这里,应该是有他的深意的。他是要用事实来论证这两个观点。

第一个榜样是魏文王用吴起的故事。 吴起投奔魏国,“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吴起有道德污点,但魏文侯在用他的时候没有表现任何犹豫,而且历史证明这个决定是极其英明的。

第二个榜样是7年后发生的齐威王的故事。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说:朝中都说你坏话,但我派人暗自查访发现即墨治理非常好,这只能说明你没有巴结朝中权贵,给你说好话。齐威王对即墨大夫“封之万家“。他又召阿大夫说:朝中都说你好话,但我派人暗自查访发现阿治理非常差,这只能说明你花重金买通我左右的人,给你说了好话。当天,齐威王就把阿大夫和说他好话的朝臣给煮了。“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试问,如果吴起后来拥兵自重,造反怎么办?试问,如果是即墨大夫买通暗自查访的人,陷害阿大夫怎么办?

所以道理是那个道理,实践起来却是个高深的学问,很难真正做到“不偏不倚”。谁做的到了,后世就尊为明君了。

我们再来看看反面形象卫侯,有考证说他是卫慎公,但卫慎公死于公元前383年,而这个故事是在公元前377年。显然,司马光也意识到时间对不上,所以把卫侯的名字给删除了。司马光把几十年前发生的故事塞到了公元前377年。

从《史记》看,卫慎公不是什么正面形象。“怀公十一年,公子穨弑怀公而代立,是为慎公。”没过多久,即公元前346年,卫国的地位从公贬为侯,再过几年又贬为君,领地只剩濮阳一个地方。卫国一向人才济济,却逐渐被周边国家挤兑,走向了衰亡。这也许是司马光拿来当反面教材的原因吧。

卫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的封地,公室姓姬。当年武王伐纣成功后,殷商故地分给了纣的儿子武庚,并派了蔡叔、管叔去做监督。结果武王死后,三个人合伙造反,遭周公旦诛灭。周公旦把殷商故地重新分成两个,一个分封给了周王室的康叔,称为卫;另一个分封给了纣王的长兄殷商王族的微子,称为宋。也就是说,卫国的普通百姓是商族,贵族却是周族。顺便提一下,虽说春秋战国看着是同为华夏的历史,其实当时周、商、秦、楚、吴、越、蜀都不是一个民族。除了商周两族(当然包括夏族),其他都是蛮夷,被中原视为野蛮人。

卫国可能是因为民族融合,民风比较自由,所以那里的歌曲《卫风》就被视为靡靡之音的代表了。孔子相见的南子就是卫灵公的夫人,孔子后来发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可见南子应是相当漂亮的吧。

卫国也出了很多稀世能臣武将,包括商鞅、吴起、吕不韦,哪一个都可以让卫国雄霸一方,可与战国七雄抗衡,可惜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机会发挥才能,反倒是帮助秦、魏、楚强大起来,进一步削弱了卫国的力量。 卫国还出了孔子最著名的弟子,子贡和子路,还有著名刺客聂政和荆轲。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也就是殷商贵族之后,与同族的卫国可能有天然的亲近感吧,个人猜测。

卫国持续了907年,经历了41代君主,虽然中间有过短暂的亡国时期,但可谓长寿国家了,连秦始皇都放过了它,直到秦二世卫君才被贬为庶人,卫国灭亡,也算是善终了。算一算倒推907年是什么时候?1114年,北宋年间宋徽宗朝,那是水浒传的时代呀。

翻过《资治通鉴-周纪一》,进入《周纪二》,接下来该讲一讲卫国公孙鞅,以及把秦国变成战争机器的商鞅变法了。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