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答案1林君升
林君升(1685年—1756年),马巷井头人,累官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总辖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军务。
乾隆二十年(1755年)四月十六日林君升逝于军中,乾隆皇帝加赠一级并谥温僖,钦锡全葬,遣官致祭,诰授荣禄大夫提督江南全省军务左都督。原配郑氏诰授一品夫人,母刘氏赠一品太夫人。乾隆二十一年归葬故里马巷井头村西,兵部右侍郎庄有恭撰写墓志铭(该铭现藏同安博物馆)。其墓保护完好,1984年列为同安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墓葬朝西偏南,占地面积约一百五十平方米。墓体为券式,封穴及屏墙为三合土结构,墓碑高一米,宽0.七四米,上镌“皇清诰授荣禄大夫敬亭林公诰封一品夫人孝慈郑氏封茔”。墓前石坊,四柱三间,面宽六.二六米,高约五米,明间正面、背面分别浮雕双龙抢珠和双凤朝阳纹饰。坊匾横镌“钦赐祭葬”四字,两次间镌刻墓主结衔,自右至左连续为:“为诰授骠骑将军晋荣禄大夫历镇定海汀邵碣石金门台湾总兵官提督浙闽江广四省军务左都督加三级钦赐全祭全葬加赠一级谥温僖臣林君升建立”。坊顶置列小石狮二对。坊前左侧三十米处,有重檐歇山顶御制石碑亭一座,亭高2.3米,面宽2.3米,正面横梁双龙夺珠浮雕,上横枋雕刻形态各异云鹤五只,柱下带座石狮一对。亭中立碑,高2.09米,宽0.98米,左右分镌乾隆皇帝颁谕的满、汉文字对照的《江南提督林君升碑文》,文共六行竖楷,满行38字。全文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
“干城作镇,军牙肃貔虎之林;金石书名,天册下龙鸾之字。播隆恩于奕叶,褒成绩于当年。尔原任江南提督林君升,奋绩戎行,致身阃寄。总赳桓于三省,风振牙旗;授节钺于两江,霜凝玉帐。当金汤之永奠,督组练以弥勤。岂期宣力方殷,沦沮忽告!既荣施于钟磬,思封疆立武之臣;被纠缦于松楸,昭纶绋酬庸之典。钦兹恩礼,式尔后昆。乾隆二十年六月二十日。”碑文采用“骈四俩六”的骈体文,褒扬林君升历仕三朝,二次入台,三略粤地,四省提督,驰骋海疆,功勋卓著,荣施加奠,隆恩渥典的奋绩和荣宠。
林君长夫人郑氏是大帽山后炉村人,生有培、植、根、本、殷五子及三女。据说二房和五房留居井头,其他有的移住台湾。郑氏于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合葬于林君升封茔。
答案补充 2卢戆章(1854~1928)
汉语拼音文字首倡者。字雪樵,福建省同安县人。曾到新加坡学习英语,后参加了《华英字典》的翻译,受教会所制罗马字的影响,对汉字进行改革。经十载潜心研习,仿拉丁字母,取┃、 、 三种笔画,编制成“天下第一快切音新字”,共有55个字母,以拼写厦门音为主。1892年,《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出版。该书是中国人编著的第一本拼音著作。其中“天下第一块切音新字”是中国人制订的第一套拼音文字方案。该书是中国提倡汉字改革、提出拼音化的主张、研制拼音方案、出版拼音读物的开端。这一年被认为是中国汉字改革运动的开始。早期的汉字改革运动也因其“切音新字”而被称为“切音字运动”。答案补充 他后来到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受假名的影响,采用汉字偏旁的简单笔画,写成《中国切音新字》,有声母25个,韵母102个,以京音切音字为主,也可拼写福建的一些方言。1906年,出版《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一、二)和《中国新字北京切音合订》,内容包括《中国切音字母》(即总字母表)和官话、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广东六种切音字方案及《制字略解列表》一种。1913年后,修改厦门切音字母,改名“国语字母”,并以《中国新字》为名于1915年出版。这是他的第三个汉语拼音方案。1916年,出版宣传该方案的《中华新字国语通俗教科书》及《中华新字漳泉语通俗教科书》。1920年,又制成闽南闰音一套,叫《闽南语注音字母、卢戆章中华新字字母、罗马字字母对照表》。他的第一套方案采用的是拉丁字母,从而使他成为清末汉语拼音运动中采用拉丁字母的第一人。答案补充 3他的第二套拼音方案采用的是日本假名系符号;他的第三套拼音方案采用的是汉字笔画式。他的拼音方案既借鉴了西方拼音文字的便捷,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反切。采用声韵双拼法,而没有采用音素制。他的汉语拼音方案实行“词素连写,词间分开”,注意词儿连写、标记调号、横行书写、使用标点符号等,这在我国都是首创。卢戆章从事中国文字拼音化工作的目的在于节省国人学习文字的时间,好从事实学的学习,以求国家富强。他认为汉字是发展的,其趋势是趋易避难,拼音文字的三大优点就是易认、易懂、易写。他认为推行拼音方案可以“统一语言,以结团体”,可以普及教育,并认为“若以切音字与汉字并列……不但能识切音字,亦可无师自识汉字。”(《一目了然初阶》序)这是利用注音识字的最早倡议。答案补充 4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答案补充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答案补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答案补充 5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新文化的死对头。
辜鸿铭老先生虽然学富五车,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极力挽回中国文化的尊严自然是好的,但是难免有过激之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固然是好,其中难免有糟粕,外来文化依然。一味的抬高我中华民族的地位,岂不有犯了狭隘民族主义之嫌么。所以说,辜鸿铭老先生是可尊敬之人,其观点也是可尊敬的。但是不管对人对事,有批判的眼光去看总是没有错的。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