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作文的提纲格式-百科-龙咔百科
> 百科 > 列表
议论文作文的提纲格式
时间:2024-12-23 21:37:28
答案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那么问题来了,议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议论文作文的提纲格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议论文作文的提纲格式 篇1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③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同学们看一看,下面就是一则比较优秀、实用的作文提纲: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

 中心思想:关心同学、急人所急。

 结构安排: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略)

 二、周丽同学热心照顾我。(重点段)

 1、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次详)

 2、周丽给我洗脚,喷“好得快”。(详)

 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

 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

 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形式可以灵活。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第二,要认真推敲、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的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第三,一定要先列提纲后作文。制定作文提纲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自己写好这篇文章服务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的同学对列提纲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提纲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老师要求列提纲是“多事”,于是,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

 第四,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常见一些同学作文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丢三落四。因此,列提纲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就提示同学们:要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平时要这样,考试或参加作文竞赛更要这样。要重视从五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练习不打草稿、依照作文提纲直接成文。

 议论文作文的提纲格式 篇2

 标题:…………………………

 中心论点:……………………

 结构:(整体为xx式,主体为xx式)

 分论点1:…………(事例1、2、3)

 分论点2:…………(事例1、2、3)

 分论点3:…………(事例1、2、3)

 论证方法:………(方法1、2、3)

 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层(引论) :用什么方法引出什么中心论点。

 第二层(本论):分几个方面论证。各方面都分别写清楚:主要论证什么,用什么论证方法、什么事例、用什么方法分析事例、引用什么诗文语句等。

 第三层(结论) :用什么方法归纳全文,如何点题。

 议论文写作提纲范本2(以宽容为话题)

 论点:生活需要宽容

 分论点1、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构件

 论据: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分论点2、宽容是人与人友好交往的桥梁,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论据: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分论点3、宽容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论据:唐太宗容忍魏征的事例

 分论点4、缺少了宽容,人们将在斤斤计较中与人结怨,在睚眦必报中与人结仇,在水火不容中同归与尽。

 论据: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往过于斤斤计较的反面事例。

 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1—3并列,与4正反对比。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