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理屈词穷,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道理上站不住脚,无法再用言辞辩解,处于劣势或无话可说的状态。以下是几个例子以直观展示这个成语的用法:
这个成语的拼音是[lǐ qū cí qióng],源自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先进》中对某人言论的评价,朱熹的集注指出,当子路的言论并非本意,而是因为理亏词穷,才试图用辩论来抵挡。在表达上,理屈词穷与"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哑口无言"有相似含义,都是形容人在争论中处于劣势。
例如,当面对确凿的事实或证据时,如:“在事实面前,他终于理屈词穷了。” 或者是“在我方的追问下,对方理屈词穷,瞠目结舌。” 这样的情境中,人们会用"理屈词穷"来形容对方无法再继续争辩,显得尴尬无言。
另一方面,"理直气壮"、"义正言辞"、"振振有词"则是反义词,它们描述的是立场坚定,言辞有力的情况。鲁迅先生的沉默并非理屈词穷,而是他选择以沉默来表达对敌人的蔑视。
总的来说,理屈词穷是一个形象地描绘人在论辩中处于劣势或无话可说状态的成语,理解了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