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于某事物的人,常常被形象地描述为"迷人"。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行品》中提及,那些热衷于狩猎或赌博的人,可以被视为此意。在文学作品中,"迷人"也常指凡夫俗子,或者头脑简单的人,如唐诗中汪廷讷的《狮吼记·住锡》中提到的"普渡迷人",表达了对愚昧者的关怀和拯救。
同时,"迷人"还有迷惑、使人困惑的含义,如李商隐的《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中的"白杨别屋鬼迷人",描绘出神秘而令人困惑的场景。清王有光的《吴下谚联·张天师被鬼迷》则进一步强调了鬼魅善于迷惑人的特点。
此外,"迷人"有时也意味着使人昏迷或失去意识,如清平步青在《霞外攟屑·时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书》中提到的拐匪用药使人昏迷的情况。在更积极的语境中,"迷人"也可以形容令人陶醉的魅力,如巴金在《灭亡》中的"迷人眼眸",峻青的《秋色赋》中对秋色的赞美,以及艾青的诗歌中对秋天夜晚的迷恋。
总的来说,"迷人"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既涵盖了对事物热爱与陶醉的情感,也包含了迷惑与迷失的负面含义,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