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工整严谨、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留白适宜,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紧束,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欧阳询(公元557年—公元641年),字信本。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初唐四大家之一。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欧阳询出生,其父欧阳纥(音 hé)正讨伐岭南地区。南朝陈宣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欧阳纥在广州举兵谋反失败,欧阳询受到牵连,但适逢大赦天下,欧阳询得以脱罪。欧阳询后被东宫佐吏江总收养,开始读书习作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欧阳询出任隋朝太常博士,奉诏助越国公杨素撰《魏书》,杨素去世后此事中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欧阳询入唐,授给事中。同年,唐朝发行开元通宝钱,欧阳询为开元通宝制词及书写,其书法得到世人称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欧阳询作为领修人,率十数人撰《艺文类聚》,并作序。两年后,《艺文类聚》撰成,共一百卷,欧阳询受到赏赐帛二百段。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欧阳询兼任弘文馆学士。次年,欧阳询与虞世南一起在弘文馆教授楷书书法,有二十四人入馆学书。此后,欧阳询留下诸多石刻碑记。其中有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代表作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等。欧阳询的楷书因独具风格,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其字体被称为“欧体”,又著有书论《传授诀》《用笔论》。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欧阳询卒,享年八十五岁。欧阳询将南书的秀颖与北碑的峻厉融于一体,这种风格特点,体现在他的楷书、行书、草书诸体之中。欧阳询的书法兼具“法”与“意”,用笔整体瘦硬,却内含骨气,将隶书与魏晋楷书的用笔及结体特点,与六朝碑刻墓志的书写风采相融合,建构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欧阳询的楷书艺术直接影响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创作,其南北兼容的书风,已经成为后代书论家和书法家以至书法欣赏者常规的心理。颜真卿等后代书家沿着欧阳询所开启的方向,将中国书法艺术推向一个个新的发展阶段。后人对欧阳询的书法技艺给予了很高评价。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欧阳询精通八种书法字体,篆体尤精,远超古人。草书一气呵成,水平和王羲之相当。当代学者向彬认为欧阳询楷书具有妙在瘦劲而婉、笔笔妍峭多姿,书在山阴庑内、规矩中变化意味、多带隶法等艺术特征,是后人师法的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