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一直以来,朱自清的《冬天》都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没有之一。
朱自清是散文大家,除了鲁迅,他的散文恐怕是入选教材作品最多的一个了吧?他有很多经典散文,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历来是中学生必背的经典篇目。
《冬天》并不是他最负盛名的一篇散文,很多人不知道这篇散文,但却是我最喜欢的散文。我把《冬天》配上音乐《江南》朗诵,有时间就反复听,每听一次都觉得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的心拥有宁静和澄澈。
《冬天》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浑然天成,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
《冬天》结构很简单,由三幅画面组成。
第一幅画面是回忆儿时兄弟三个和父亲吃白水豆腐的情景。
白水豆腐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然而在那样一个寒冷的冬夜,家人围着温暖的炉子,清淡的白水豆腐也变成了美味。
第二幅画面是回忆十多年前和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往事。
还是淡淡的画面,银色的月光,淡淡的山影,软软的水波,画面无比安静。西湖泛舟后去净寺,看见满殿的灯烛辉煌,梦一样迷离飘渺。
第三幅画面是回忆亡妻在世时台州的生活片段。
在空旷寂静的台州,作为外路人的作者和家人度过了一个寂寞冷清的冬天。虽然外面是冬天,但是因为有妻子儿女的陪伴,“家里却老是春天”。
三幅画面都是以冬天为背景,色调都是暗淡清冷的,然而看似不经意的娓娓道来,其中却饱含着浓浓的深情。有亲情,有友情,还有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文章篇幅很短,只有一千来字。读起来却像读一本厚厚的书,那分明是作者的半生经历。
少年时和家人相守,虽然生活清苦,想来却是温暖的。不仅因为温暖的炉子,热腾腾的白水豆腐,更因为手足和父母的陪伴,冬夜也成为温馨的记忆。
青年时,朱自清为了工作生计,四处奔波,和他一样,朋友们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月夜泛舟,静默无言,每个人都有些沉重的心事。
即便如此,也要对着月下的湖光山色赋诗一首: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那是青年人对诗意人生的追求,虽历经磨难依然难以泯灭,十多年后回首,依然难忘。
第三个片段里的妻,是朱自清第一任妻子武钟谦。作者与武钟谦于一九一七年结婚,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她不幸病逝于扬州家中。
妻子去世三年后,朱自清写了悼念亡妻的《给亡妇》,回忆妻子为家庭的付出,回忆妻子在艰难岁月里的微笑,句句含泪,字字泣血。
在《冬天》里,作者压抑着悲伤之情,用无比平淡的语言,叙述在台州与妻子儿女的寂寞生活,妻子儿女的笑脸照亮了那段岁月,作者生发出无限感慨:
大道至简,散文大家的语言往往越到后来越臻于平淡。
《冬天》的语言也不同于朱自清早期作品。
我们熟悉的朱自清的《春》,写得花团锦簇,神采飞扬,那是一种青年人才有的文采恣肆,青春洋溢。
这样的语言风格也符合《春》这样的文章,《春》原该如此,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就像一幅彩色的画,充满了青春的勃勃生机。
冬天,和春迥然不同。冬天,是肃杀的,清冷的,单纯的,无味的。
但是,冬天也是成熟的,肃穆的,静默的,厚重的。
四季就像人生,春夏像极了人的少年、青年,秋冬像极了人的中晚年。
冬天是个适合回忆的季节。
在历经生活的颠沛流离,和原配妻子的生离死别后,朱自清开始回忆他人生的过往:和家人一起吃白水豆腐的童年时光,与朋友泛舟湖上的青春岁月,和亡妻一起的飘零岁月。
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浓重的色彩,寥寥数笔,白描勾勒,朱自清笔下的《冬天》像极了一幅轻抹淡描的水墨画。但平淡中未始不包含深情。
那看似无味的白水豆腐里,藏着家的温暖,藏着作者对童年的眷恋。
和朋友泛舟湖上的月亮,似乎还能照到身上,静寺的灯烛辉煌,“好像醒了一场梦”。那是一场不愿醒来的青春梦。
和妻子在台州度过的那个冬天,“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外面是陌生和寒冷,走进家门,就可以看到母子三人“ 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在妻子去世四年后,想起那个冬天,留下的唯有妻子的微笑面影。
本来是极其沉重的情感,作者却用极淡极淡的语言来写;明明是寒冷无味的冬天,留给作者的却都是极其温暖的回忆。
淡极始知花更艳,情深愈觉平淡美。有时候,越是情深,越是平淡。
这篇《冬天》,从第一次读到现在已经读了很多遍,可是每每再读,还是忍不住落泪。
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