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当地流行的地方剧种有采茶调、文曲戏、黄梅戏等,其中黄梅戏在当地具有较高地位。武穴市文曲戏剧团曾于2007年举办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展示了该市丰富的戏剧艺术底蕴。武穴的居民在迁入地保留了赣地风俗和语言,民风重教,传统习俗在婚丧、生子、节日、房屋落成等仪式中得到体现。饮食注重土菜,偏好辛辣口味,菜肴兼用山货、河产和海产,地方特色菜肴如墨鱼炖肉、蓑衣丸子、苕粉丸子等广受喜爱。
武穴地处鄂皖赣毗连地区,先民来自五湖四海,传统习俗与其他地区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康熙《广济县志》记载,广济民风朴茂,民众喜爱稼穑,读书为荣,以孝友为先。当地人民群众敦厚淳朴,勤劳克俭,重孝义,知廉耻,勇悍倔强,这些习性世代相传。
武穴文化底蕴深厚,从传统文化角度看,武穴自古受吴、楚文化双重影响。广济民风评价为“民风近古朴而好任侠”,“秉大义以发天下之大难,发大难而不计其功,有其功而亦不以其自拘自滞”。唐代广济境内庙宇林立,佛教禅宗四祖、五祖在此创立“东山法门”,培养了一大批名将文人和医家。南宋余玠、清代刘醇骥、张仁熙等名将文人,以及清代武穴名医杨际泰等,都为武穴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商业文化角度看,武穴是鄂东近代史上最早接受西方文化、商业文化发展最早的地方。自1876年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帝国主义势力进入武穴,外洋号、商家纷纷开设分支机构。地方民族工商业得以发展,如广济兴国煤矿早在1873年就已兴办,比慈禧太后“奏准”开办我国第一个矿产业开滦煤矿早三年。此外,武穴还创办了邮局、米厂、电灯厂、公路、汽车公司等,为鄂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革命文化角度看,武穴是辛亥革命人士的诞生地之一、红十军发祥地之一、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之一。辛亥革命活动家居正、饶汉祥、郭泰祺、刘文岛、张导民等杰出人物在这里成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武穴还孕育了陈康、蓝侨、陈金钰、张春森、杜国平等一批共和国将军,展现了武穴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革命精神。
从科学文化角度看,武穴历来重视科技和教育。从宋初到民国,武穴在农耕、水利、丝绢织造等领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民国时期,武穴在工业技术改造方面较为领先,被定为湖北科研基地综合试验县市。近年来,武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创办了全省首家县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荣获多项科技荣誉。武穴还孕育了一大批名人学者,如金德嘉、杨际泰、吴伯藩、干铎、郭超人、方掬芬、陈播、查树兰等,展现了武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贡献。
扩展资料
武穴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四周与蕲春、黄梅、阳新、九江、瑞昌等地为邻。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武穴港是长江十大深水良港之一,在长江北岸武汉至安庆433公里的区间内,唯有武穴港可停靠5000吨以上的客货轮船,客流量在湖北仅次于武汉港。武穴市辖8个镇、4个办事处。土地面积1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33万公顷,人口约7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