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对通假字的定义-知识大全-龙咔百科
> 知识大全 > 列表
古代汉语郭锡良对通假字的定义
时间:2024-12-23 16:56:44
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通假字: 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 意义。

补充说明。

“通假字”注释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中指出的通假字多达201例,另外通论中有17例,有:

(1)归——馈,《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2)逝——誓,(3)女——汝,《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汝”。

(4)惠——慧,《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5)辩——辨,《庄子·秋水》“两汜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6)直——特,《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剥——,《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葡”。

(8)亡——无,《论语·雍也》“今也则亡”。

(9)信——伸,《易经》“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10)无——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11)者——诸,(17)筦——闗《墨子·号令》“门有吏,主者里门,筦闭,必须太守之节”。

(12)内——纳,《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13)邪——耶,《庄子·天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也”。

(14)亡——忘,《韩非子·说林下》“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15)增——层,《楚辞·招魂》“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16)台——怡,《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郭本《古代汉语》对通假的介绍在下册,“认为本来是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有时由于读音与另一个字(词)相同或很相近而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这就叫做‘同音通假”。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句中“归”借用作另一个音近的“馈”字,是赠送的意思,且此处的“归”读kui。

由上文可知,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本有其字,而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鸿门宴》中“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假字主要是指这种本有其字的通假。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在第1076页说:

假借就是古人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写本字,而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汝”中“誓”与“逝”读音相同,借“逝”为“誓”。又其中的“女"非妇女而是指代第二人称你,后来写作“汝”,“女”与“汝”古音十分相近,所以叫做“古音通假”。假借有六书上的假借与用字的假借之分,此处的假借应是用字上的假借,也即借用。

由此,也可以得出通假字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本无其字的通假,古代汉字少而概念含义多,语言发展变化快,使得有些词有音无字,书写中就借用了某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一部分通假就形成了通假字中的泛化现象,多为表现为古汉语虚词的通假。

由第一部分可知,古今字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字量少而一个汉字表示本义的同时还要表示其他的一些意义,后人为了区别,在本字的基础上造了新字,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字。古今字主要是通行时间上的先后或古今的不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情况下以某字代替某字,就难免不包括一部分古今字。由于不同人对这些存在争议的字的理解和划分不同,造成了我们对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混淆,二者为什么容易混淆呢?原因有三:

1.是字音方面,古字与今字,通假字与古字之间都是以音同或音近相联系纽带,所有的古今字都是同音字,而所有的通假字也都是音同或音近的。

2.是字形方面。一般古今字中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是有联系的,但少数情况没有必然联系,如亦——腋。一般的通假字形体上没有联系,但也有相近而通假的情况,如“拒——距"。

3.是字义方面,有些古今字字义上并没有联系,这与音同即可通假的通假字也不容易区分。

另外,古字与今字有共存的并用时期,由于以上诸多原因造成了古今字与通假字不易区分的现象,那么到的如何区分呢?方法如下:

1.古今字的共时仅是历时中的共时,是短时期的,而通假的共时是长期的。

2.可以音形义相结合去分辨,从音同、形似、意关联逐个去排除,也可以区分出仅靠音同即可为通假的通假字。

3.是否造出新字是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根本区别,古今字中的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选出来的代替古字某一出来某些意义且与古字读音完全相同,一旦今字造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古字将不再表示今字所表示的意义。通假仅是依音同而借用某一字来表示本字的意思,通假字与本字是长期同时存在的。

当然,我们说古今字与通假字二者可以区分,并不是敌我分明,非此即彼,我们应当明白,通假字与古今字之间是有共存的现象的。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