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诞生之后,各类天体也都纷纷出现,恒星便是宇宙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科学家们研究得知,恒星在诞生之后,主要成分大部分都是氢元素,此后,伴随着恒星内部被点燃,开始进行核聚变反应,氢元素也伴随着恒星内部的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变化的顺序大致分为氢元素——氦元素——碳元素——氧元素——氖元素——镁元素——硅元素——铁元素。由此可见,最终,恒星核聚变的最终产物是铁。
伴随着铁元素的形成,最终,恒星的核聚变反应也会停止,这也意味着恒星内部形成铁原子核后,恒星也正式的迎来了死亡,等待它的,将会是一场超新星爆发。那么,为何恒星不是一个大铁球呢?
在化学领域,有一个名词叫做“元素”,在我们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元素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根据科学家们的介绍,元素伴随着宇宙大爆炸而产生,形成时间大约是宇宙诞生之后的38万年左右。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背过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和元素之间真正的区别又是什么呢?科学家表示,各个元素之间真正的差异是质子的数量,也正是这种最简单、直接的区别,才造就了诸多元素的产生。
我们都知道,恒星的主要成分就是氢元素,否则恒星是无法进行内部核聚变反应的,也没有办法发光发热。而氢元素还拥有一种同位素,那就是“氕氘氚”。看起来是不是很相似,其实正是这种细微的差别,决定了恒星与褐矮星(介于恒星与气态巨行星之间的一种天体)的本质区别。
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天体都可以成为恒星,想要成为一颗恒星,除了拥有丰富的氢元素之外,质量还必须很大,科学家表示,以太阳作为参考物,一颗气态巨行星的质量必须在太阳的80%以上,才可以成为一颗新的恒星,这也是为何木星没有办法成为一颗恒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一旦质量不足,就无法在内部形成高压高温环境,也就没有办法点燃内核,进行核聚变反应。
虽然恒星的生命尾声,所形成的最后一个元素是铁,但是在铁之后,很快就会演化形成镍元素和钴元素,而还没等到恒星变成一个大铁球,恒星的内核就已经开始急剧坍缩,超新星爆发就已经上演了,因此,不是恒星无法成为一个大铁球,而是恒星的时间根本不够它变成一个大铁球。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星的诞生或许与恒星有关,或许是恒星超新星爆发后,一部分碎片不断融合,最终变成了行星,因为类地行星的内部是一个铁核心,当然,这种观点科学家们并不认同,而且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论证。大约50亿年之后,太阳才会迎来生命的终结,在那之前,人类还有非常丰富的时间去研究恒星的元素构成,大家对于恒星,还有哪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