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故事: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南阳涅阳人,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汇集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尊为经典。他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期,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值冬季,他发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建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烹制“祛寒娇耳汤”以医治冻疮。他将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入锅中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得到了治疗。后人模仿“娇耳”的形状,制作成食物,称之为“饺子”或“扁食”。
冬至简介: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表明古人对冬至非常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将冬至视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祝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因此,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之间相互赠送美食,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