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那么“杜三烟”这个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一起来看看!
第一个“烟”,来自秦淮河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含有一个典故,即后庭花,后庭花是指陈后主写的一首诗《玉树后庭花》。杜牧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杜牧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个“烟”,来自江南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看着写景,其实也是一首劝诫诗。
杜牧来到江南(江苏江阴),随处可见的寺庙,让他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唐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江南春》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第三个“烟”,来自宣州开元寺院水阁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这首诗是杜牧于文宗开成年间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任团练判官时写的。
这首诗抒写诗人登上开元寺水阁远眺敬亭山时的古今之慨。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借六朝变迁而兴世事多变、朝代兴衰难料之叹;后两句忽然又联想到范蠡,感慨"萧条异代不同时",自己与他无缘相见,只能怀着仰慕的心情凭吊他的遗踪,明思范蠡而暗寓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悲。
杜牧为照顾患有眼疾的弟弟,放弃监察御史官位,又身处在牛李党争的派系矛盾中,仕途颇为不顺。他带着弟弟二度入宣州时,自称“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他在宣州时的作品常有这种岁月虚掷、物是人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