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1《桥》-生活常识-龙咔百科
> 生活常识 > 列表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1《桥》
时间:2024-12-23 21:36:17
答案

上天派来的“杀手”——《桥》

火山喷发、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就像上天派到人间的“杀手”,它们以杀伤力巨大的“武器”无情地摧毁人类的家园和生命。在历史上的一次火山喷发中,一座古城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千余年后重见天日之时,石头路、店铺、街道、私人庭院还保持着火山喷发前的形貌……

一、一夜之间变成“木乃伊”的古城

1900多年前的一天,有座古城一夜之间连人带城全都消失了。等到被挖掘出来时,古城就像一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建筑和设施基本还是千年前的样子。它就是意大利西南部的庞贝古城,古罗马时期一座非常繁华的城市。

公元前8世纪,庞贝只是一处周围遍布平原的小渔村,适宜种植庄稼和果树。渔村离那不勒斯湾只有20公里。依托地中海这个天然良港的庞贝,经济得到发展,几百年后就成为一座拥有2.5万人口的城市。

怡人的气候、发达的商业、众多的娱乐场所吸引了无数政客、商人、显贵在此聚集。公元1世纪的庞贝城已成为享乐、养生、休闲的古罗马第二大城市。城内建有2家剧院、3个大浴场、1个竞技场,竞技场可容纳近2万观众。街道两旁的商铺与娱乐场所鳞次栉比,处处透着欢愉和奢华。大街小巷的道路都由整块的大石板铺成,富人大多住带花园、厅堂中绘有壁画的私宅,花园中有古典柱廊和大理石雕像。

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距离自己10公里之外的维苏威活火山正酝酿着一场可怕的“火山灰雨”,他们听信了当时著名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论断,认为维苏威火山是一座死火山,对即将“大发雷霆”的火山毫无防备,继续他们原有的欢乐生活。

公元62年,庞贝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地震,古城中许多建筑物倒塌,然而人们不愿意离开这座快乐、富裕的都市,他们选择留下并重建家园。

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维苏威火山按捺不住“怒火”,被困1000多年的岩浆终于积攒到了足够的热量与压力,在一瞬间像火箭般喷射而出,升到15千米的高空。由熔岩碎屑与蒸汽组成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地涌向庞贝城,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黄毒气。当时一位叫普林尼的少年目睹了整个灾难现场,6年后他在自己的书信里回忆:“一大片雪松形状的乌云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巨大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由于天空变得一片黑暗,火焰显得格外耀眼。地震频频不断,我们都不敢出去,因为那燃烧着的火山碎石正像冰雹那样从天上猛砸下来!”

惊天动地的响声吸引了全城人的目光,起初他们以为这是烧炉火的烟。然而,当漫天滚烫的火山灰、熔岩碎屑子弹般砸在身上,硫黄毒气与火山灰无孔不入地钻入呼吸道时,他们才意识到眼前巨大的危险——想跑回家躲起来,可火山灰会覆盖建筑物,家也将不复存在;想跑到海边坐船离开,可猛烈的地震使海水翻滚,船只根本无法行驶。“火山灰雨”坚持不懈地下了18小时,终于把庞贝古城掩没了。

考古学家后来发掘出遇难者的“尸体”,经过科学技术的还原,他们居然栩栩如生,连皮肤纹理都能看见,如同火山灰包裹着的活人。作家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称它为“人形模壳”。当时人们吸入高温火山灰与毒气后窒息死亡,他们的尸骨与全身器官被高温蒸发,只留下石灰包裹着的尸骨外形,保留了人们遇难挣扎时最真实的状态。

余秋雨来庞贝旅游时,看见了很多“人形模壳”。他在《行者无疆》中写道:“在一个瓦罐制造工场,有一个工人的人体抱肩蹲地,显然是在承受窒息的晕眩。他没有倒地,只想蹲一蹲,憩一会儿就起来。谁知这一蹲就蹲了1000多年。更让他惊讶的是,重见天日之时,发现自己的身体竟然变成了自己的作品,都成了硬邦邦的石头。”

美国幽默小说家马克·吐温也来过庞贝古城,他看见“一具挺立着的庞贝人遗体”,他是一个士兵,“在城门口身披甲胄屹立在岗位上,至死都不挪步”。

所幸庞贝古城只是被火山灰掩没,没有被火山岩浆“亲过”。所以千年后发掘出来时,城中的建筑物基本保留了原貌,“街石间的车辙水沟、面包房里的种种器皿、私宅中的诡异密室,全都表明人们刚刚离开,立即就要回来”。

如果有机会,你想不想亲眼去庞贝古城看一看?站在荒无人烟的夕阳下,你定会有一种穿越时光、重返危机现场的感觉。

二、凶如猛兽的洪水是怎么形成的?

你一定听说过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部落联盟首领尧、舜分别派鲧和他的儿子禹治理黄河,可父亲鲧治理了9年,洪水依然没有消退。鲧去世后禹继承父业,传闻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用13年才终于完成父亲的治水大业,百姓感激并拥护他继承舜的地位。鲧和禹治水的故事是真的吗?

神话传说具有一定想象的成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未必确实。但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中国历史上的确出现了一段“洪水时期”。洪水一般指又大又急、引起江河湖泊水位快速上涨的水流。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都是引发洪水的主要因素。

暴雨引发的洪水比较常见。连日暴雨使土壤的储水能力下降,支流的水同时涌入干流,水流在短时间内急速叠加,这时候就极易形成洪水。在课文《桥》中,村民们就从睡梦中被暴雨引起的山洪咆哮声所惊醒,在党员老汉从容有序的指挥下才逃出洪水的“死亡之手”。

别看冰雪洁白、美丽,它们也是制造洪水的“高手”。伴随着天气迅速转暖,高山上迅速融化的冰雪很容易在高海拔地区形成季节性洪水。冰川面积越大、积雪厚度越厚,冰雪融化的强度就越大。冰川和积雪融化而成的水快速进入河流,就形成春、夏季的洪水。

风暴潮引发的洪水常出现在沿海地区,台风、寒潮等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海水的异常升降,推动海浪扑向海岸,形成海水倒灌。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我们未必能与它“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我们在某地不幸遭遇洪灾,该怎么逃生呢?

当洪水向你张开“血盆大口”时,不要惊慌,首先要占领高地,尽快向附近的山坡高地、楼房屋顶等高处转移;千万不要游泳求生,要充分利用木头、竹子等漂浮物扎制木排、竹排,有时间还可以把饮用水和食物放在上面,以备逃生时使用。别忘了把手机等通信器材用塑料袋封存好,我们向外界求救、报告自己的地点时也许用得上。

当身体抵挡不住洪水的“排山倒海”时,一定要尽可能地抓住漂浮的木头、木板或固定的木桩,不要随波逐流,要尽快找到树或房屋攀爬上去。但要远离裸露的电线,不要攀爬电线杆。要想尽办法向外界求救,可以用手电筒发出光线,电话求救,挥动鲜艳的衣服、床单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

东西方神话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西方人面对洪水,造出诺亚方舟逃生;中国人面对洪水,不畏天灾去“治水”,这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也表明了中国人恒久以来“人定胜天”的信念。

三、大难临头,你会救谁?

四川省汶川县的人们,在2008年5月12日这个寻常的日子里,经历了最严峻的生死考验,许多无辜的生命在一场地震中谢幕。地震中有两位老师以不同的方式被人们谈论和记住,他们都做了什么呢?

其中一位老师叫谭千秋,在地震来临时,在他本有可能逃生的时刻,他选择用双手撑住课桌,保护桌下的4个学生。他的事迹被人们记录下来,写成文章《最后的姿势》并选入中小学生课本,文章有一段写道: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在每一秒都牵扯生死的时刻,这种选择是源于一种本能,是长期以来肩负的责任与担当的体现。责任与担当一直是老师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它于这一刻在谭老师身上迸发出来,凝固成永恒。

另一位家喻户晓的老师姓范。在地震发生时,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他先于学生逃跑。后来他在网上发帖讲述自己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经历,声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

在灾难面前连自己的母亲都可以抛下不管,你能做到这么狠心吗?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国内外很多媒体人写文章批评他、讥讽他为“范跑跑”。

英国《每日电讯报》说:“四川地震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主义事迹,然而一位中学老师戏剧性地与英雄主义唱对台戏。他向人们描述了他如何在地震中抛弃他的学生,任他们自生自灭。”还说“他在博客中亮明了他的原则:‘大难临头,各自逃命’”。

网友说,范老师可耻不是在于地震时的临阵脱逃,而是在于逃生后还要对自己的懦夫行为大肆宣扬。

还有网友说,范老师没有尽到监护学生的责任。在发生灾难的情况下,监护人范老师有责任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助被监护人。

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两位老师的行为呢?现在说自己将会怎么做都不算数,危难发生的瞬间,才是考验人性的时刻。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