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着深刻影响,这一点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当光线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时,除了引发色感,还会激发内心的情感反应。事实上,色彩引起的生理和心理过程是相互交织的,一方的变化会影响另一方。例如,红色可能会引发温暖的感觉,同时导致生理上的心率加快和血压上升。长时间接触红色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而绿色则常被用来平衡和缓解这些感觉。因此,色彩的美感和生理上的舒适感是密不可分的。
1. 色彩心理与年龄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揭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颜色的偏好也在变化。儿童倾向于喜欢鲜明鲜艳的色彩,例如婴儿偏爱红色和黄色,而4至9岁的儿童最喜爱红色。9岁的儿童开始转向绿色,而中学生男生偏好绿色、红色、蓝色和黄色,女生则更喜欢绿色、红色、白色、蓝色和黄色。随着年龄的成熟,人们的色彩偏好逐渐向复杂和成熟的色彩过渡,趋向于黑色。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经历和认知也不断丰富,对色彩的感受也因此变得更加柔和和成熟。
2. 色彩心理与职业的关系
不同职业的人对色彩的偏好也有所不同。体力劳动者通常喜欢鲜艳的色彩,而脑力劳动者则倾向于调和色彩。农牧民喜欢饱和度高的互补色,而高级知识分子则偏爱复色和淡雅的颜色,以及成熟的黑色。
3. 色彩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导致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感受也不同。例如,古典时代被认为不和谐的配色在现代可能被视为新颖和美的。色彩的审美心理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很大,时代的潮流、科技新成果、新的艺术流派以及自然界的异常现象都可能对色彩心理产生影响。色彩如果被赋予象征意义,符合人们的认识、理想、兴趣和欲望,就可能成为流行的色彩。比如,60年代初,由于太空时代的到来,"宇宙色"一度流行。中国丝绸协会提出的"敦煌色"也曾一度受到重视和欢迎。
4. 共同的色彩感情
尽管色彩引起的情感是因人而异的,但由于人类生理结构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共性,大多数人对于色彩的心理反应存在共同点。实验心理学家发现,色彩的冷暖、轻重感、软硬感、强弱感、明快感与忧郁感、兴奋感与沉静感、华丽感与朴素感等方面,都有共同的感受和反应。了解这些共同的感情,对于色彩在装饰、设计、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恰当使用色彩,不仅能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事故,还能创造舒适的环境、增添生活乐趣,甚至在医学上用于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