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左传》:儒家经典之一,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全面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历史观。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均为纪传体,体例精简,偏重“春秋笔法”,在史学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
刘知几:唐代史学家,字子玄,主张“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以史识最重要。
《史通》:刘知几的史学评论专著,强调史家须兼具三长,对后世史学、文学影响深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通典》: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至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的沿革,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
《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类书,收录了从先秦至明初的大量文献,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
《四库全书》:清乾隆年间官修丛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时的重要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提出“六经皆史”说,著有《文史通义》,在书中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
《文史通义》: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提出“六经皆史”说和整理“方志”的主张。
《国榷》: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所著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记载明朝重要史实,是治明史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春秋》:孔子删编而成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鲁国鲁隐公至鲁哀公二百多年的历史,后来有人对史实进行补充叙述和评论,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縠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明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共270余年的明朝历史,是官修史书中编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
郑樵:南宋史学家,字渔仲,晚年整理《通志》200卷,其中“二十略”卓有创见,1149年书成后进呈,被诏藏秘府。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学家,为《资治通鉴》作注释,写成《资治通鉴广注》,前后历时30年,是《资治通鉴》注释最佳者。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记述范围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