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口弦 的 拼音 是zhú kǒu xián
竹口弦,又称响篾,是泸西彝(撒尼、白彝)族自娱自乐、社交和爱情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拨簧乐器,靠簧舌震动时主要发出基音,通过口型、唇舌、口腔、气流的变化,使簧舌振幅频率发生变化,发出不同的泛音。
简介
竹口弦是泸西彝(撒尼、白彝)族自娱自乐、社交和爱情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拨簧乐器,也是妇女随身佩戴的一种精美的装饰品。这种乐器,流行于泸西彝族(撒尼、白彝)村寨,彝人称之为“母出”,“母”是竹,“出”是响,译作“响篾”。在彝家村寨中,从青年男女到中老年夫妇,几乎每人都有一筒精巧的竹口弦(响篾)。
使用场合
彝族青年男子制作出口弦后,将它作为爱情信物赠送给心爱的姑娘,姑娘们大都在夜晚到寨边、山间、岩旁弹奏口弦,向小伙子表达自己的爱慕思念之情;夫妻间逗趣、姊妹妯娌间顷诉取乐等也使用口弦。竹口弦有一定音调,可以弹奏出一些民间小调,抒发欢乐和悲伤之情。
演奏方法
演奏时,左手握弦头,大指在内,食指在外。右手食指拉住弦尾线后在指第一关节上缠绕一圈,和大指捏在一起。把响篾横于上下唇间,两头靠近嘴丫处,右手腕适度用力往右拉动,一般一拍拉动一次。两唇根据所弹曲子的音高,开、合、缩(嘴角向两边张开)。以口腔为共鸣箱,发出美妙的声音。开时发出的是中音,合(唇向前伸园)发出的是低音,缩时发出的是尖声(高音)。
音体系
一般公片为中音,母片为夹音(高音),公母片音高不同,调式要调成一样(调簧甩的厚薄)。竹口弦靠簧舌震动时主要发出基音,通过口型、唇舌、口腔、气流的变化,使簧舌振幅频率发生变化,发出不同的泛音。泛音一般没有基音明晰、清亮。弹奏时,口小声音高,口大声音低。一般能弹出5个音符,即1 2 3 5 6,有四度音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