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六体的形成-百科-龙咔百科
> 百科 > 列表
制图六体的形成
时间:2024-12-23 21:01:51
答案

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由于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的帮助下,编制了中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

裴秀对《禹贡》的记载作了详细地考订,从九州的范域到具体的山脉、河流、湖泊、沼泽、平原、高原,都一一考察落实。同时,他又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探明了历代的地理沿革,连古代时期的诸侯结盟地与水陆交通也一一摸清。对于自己暂时确定不了的,就“随事注列”,决不敷衍了事。

最后,裴秀终于制成了著名的《禹贡地域图》18篇,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地图集。这些地图,都是一丈见方,按“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即1∶1800000)绘制而成。无疑,这是当时最完备、最精详的地图。 然而,裴秀绘制的这套地图集后来又失传了,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他为这套地图集所撰写的序言(见《晋书·裴秀传》)。在这篇序言中,保存了他的“制图六体”理论。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它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中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