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不违背"
[过一会。孔子出行]樊迟赶车。孔子告诉他(刚才的事)孔子说:孟孙向我问有关孝的问题。我说:不违背。樊迟(没听懂)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礼"的标准侍奉;故去了。就要以"礼"的标准去埋葬。去祭祀。
思考与随想:
孟懿子来请教孝,孔子就给予两个字。他老人家也真给面子。无违。无违什么?又不说。难道孔夫子要打哑迷?那岂不成了禅宗和尚了!
据杨伯峻老先生说。"无违"的意义很明确。无违指的就是不违"礼"同时代的人说话都是这个意思。这种说法姑且认为是对的。既便不对。从后面的话也可以看出来。这个无违指的就是不违礼。这是没有问题的。就象前一章孔子的不越矩。其实也是不违礼的意思。所以只是孟懿子是不是听明白的问题。孔子本身的意思还是明确的。
孔子出门,学生赶车。呵呵。这是通常的情况。那年头,赶车是一种基本技能。可能孔子的徒弟们没有不会的。轮流给孔子当司机。这个职务早期子路作得最多。
不过这回当司机的是樊迟。有时候想想。孔子的徒弟们也真是良宥不齐。这段话。如果换了对颜回说会是什么样子。
孔子说完不违以后。颜回回答肯定只有一个字"诺"然后当别的同学问起。颜回可能会说出孔子下面的话来。如果换了端木同学。回答可能就更加精彩了。我算不得是聪明人,就不瞎编了。
孟懿子何许人也?孔子为什么告诉他无违就是孝?这是理解本一章的重点之所在。孔子的话是很有针对性的。所以免为其难的说一下当时的情况。孟懿子是谁?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三家"里面的仲孙氏的世子。也就是继承人。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虽然"解放"后给定义为"奴隶社会"或者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渡阶段。姑且不说以西方社会为核心的马氏主义是否适合对中国历史的划分。仅从形式上说。从西周立国之后的情况上看。孔子时代恰恰与传统西方的农奴制的"封建"制度有着惊人的类似。和黑暗的西方的中世纪比起来。就差一个精神上的上帝和现实上的罗马教廷。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封建"。
现在我们看"封建"这个词似乎是一个词。可是在古语里封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封"和"建"两种含义的组合。
"封建"制度固有的分离主义倾向是很明显的。所谓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孔子所说的"大一统"是不是真的在秦以前存在过。值得怀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能只存在于理念和理想之中。
原来怎样,就不提了。至少孔子看到的情况是天子不能管理诸侯。而诸侯的内部。真正有权力的也并不是诸侯本身。诸侯的命运。甚至生命都掌握在所谓的"世卿"的手中。甚至卿的本身也在"陪臣"的手中掌握着。上下异位。这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孔子的所谓"复礼"在某种程度上说。本身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再创。而不完全是后兴。
孟懿子就是"世家"的继承人。对于孟懿子的问孝。孔子所给出的答案是"无违"也就不难理解了。把问孝放在这一篇也就不难理解了。
后来兴樊迟的对话。正好是说明了这一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祭之以礼恰恰是针对那些世家广泛的违礼的情况所提出的。
当然。如果从普遍意义上讲。不违礼也是孝的根本之一。至少是孔子这样认为的。违礼的孝。并不是真孝。如同活着不孝死了滥闹的如是。再豪华的墓地。也不如孝子的一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