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识——通假字
一、几个重要概念
1. 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书写符号不同,先出现的称古字,后出现的称今字。古今字是相对的,以秦为古,汉为今,以周为古,秦为今。汉字分化导致古今字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是词义引申分化,一个字表示多个意义,为区分意义,就增加形旁或改变偏旁造新字;二是汉字假借,因借用其他字产生假借义,为区分本义和假借义,造出新字。
2. 同源字
同源字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一组字;或对同源词的习惯称谓。同源字无论产生时间是否相同,都有同一来源,即亲属关系。常以某一概念为中心,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表示相关概念。如“乔”衍生出“峤”、“娇”、“轿”等同源字。同源字不限于字形有关的字,有亲属关系,来源相同的词,在字形上也可能无关。
3. 合音字
文言中有的字实际上是两个字合音而用,称为合音字。如“大耳儿”指刘备,“叵”为“不可”,“诸”为“之于”。从语法角度看,合音字是兼词,一个字形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
4. 通假
通假也称“通借”,即与借的字发音相通。一般指用字的假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通假关系建立在古音相同或相近基础上,识别通假字需依靠古音。
5. 本字
本字指造字之初即固定记录某词的字或指“初文”,与“借字”相对。如“匪”为“非”的借字,“错”为“措”的借字,“初文”与“后起字”相对,即字的最初写法。
二、通假字分类
1. 通假字定义
通假亦称“通借”,即与借的字发音相通,一般指用字的假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包括本无其字的通假以及古今字的通假。通假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通假关系建立在古音相同或相近基础上。
2. 通假字出现的原因
在古汉语中出现通假字主要有五个原因:古人认为语言依赖声音,记录时依据声音;为简单省事或记忆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导致后世出现异体字、同形字、通假字;上古时期汉字量少,为表达特定事物而造字;秦代焚书坑儒后,汉代复原古书时记忆问题导致通假字的出现;为保持古籍原貌,保留通假字。
3. 通假字分类
狭义的通假指对音同或音近的字的借用,包括“本无其字”借用的情况;广义的通假包括古今字的情况。现在所说的通假指广义的通假。
4. “本无其字”的通假
“本无其字”的通假指语言上有词,但书面文字上没有给它造字。因此,人们用音同或音近的词代替。如“孰”字借用“熟”的形体,表示“哪一个”的意思。
5. “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指语言上有词,汉字上已有造字。但由于书写人省事、习惯或笔误等原因,仍用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如“毕”字借用“毕”的形体,表示“竭尽全力”的意思。
6. 通假字的原则
在通假字的使用中,声旁字和形声字可以相互替代,形声字和形声字也可以相互替代,包括同声旁字和同形旁字的替代。同时,音同或音近的字也可以相互替代。
三、通假字总结
通假字的分类及其选择通假方法大致如上所示,通过理解通假字的定义、出现原因、分类、原则,有助于在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中准确理解和使用通假字。
参考资料
<> 杨亦呜,黄山书社
<> 王政白,安徽教育出版社
其它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