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
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
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民居内苛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留,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
宽窄巷子的街道空间尺度由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街巷宽度内宽巷子7米左右,窄巷子5米左右,而沿街建筑为1~2层,高度也在5~8米,这样形成的街道断面高宽比约为1:1。
扩展资料:
建筑布局综述: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修筑少城。如今的宽窄巷子便是当年少城的遗留部分。
宽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如今老城墙、金水河等已经消失。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