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色-百科大全-龙咔百科
> 百科大全 > 列表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色
时间:2024-12-23 20:28:41
答案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三位代表作家的起点均源自现实主义,但他们的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各有侧重。刘呐鸥与穆时英深受日本早期新感觉派影响,不仅吸收现代派技巧,还接受了现代文艺观,成为纯粹的现代派。施蛰存则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基础,吸取新心理主义,创作时融入现代派手法,回归现实主义后,作品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作品题材聚焦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描绘了都市的繁华与堕落,如马场、夜总会等场景,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荒淫与空虚。穆时英的《上海狐步舞》进一步揭示了上海都市的复杂面貌。施蛰存的《鸥》和《薄暮的舞女》同样深入剖析都市生活。

新感觉派强调心理分析,提倡客观揭示人物的潜意识和变态心理。施蛰存的作品尤其突出,如《梅雨之夕》等代表作展现了心理分析的高超技艺,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们还创新小说技巧,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打破传统情节线性,以人物内心活动和创作思路重构情节,创造出节奏多变、情节丰富的小说世界,如施蛰存的《在巴黎大戏院》通过意识流展现人物心理冲突。

扩展资料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