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副:相称)指名称与内容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空有虚名。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名不副实(拼音:míng bù fù sh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出自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
成语寓意:
在社会上,名不副实的教授、专家、名医、博士,以及名不副实的商品、获奖论文等不良现象比比皆是。名不副实现象泛滥,冲击着人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助长了虚伪、浮夸、不诚实的风气,使人们失去了对社会的信任,对国对民皆是百害而无一利。
并且徒有虚名之人往往被名声所累,虽然外表光鲜,实际上却十分劳累,困苦不堪。一旦遇到需要真才实干的地方,往往会一败涂地。成语告诉人们,做人贵在实在,千万不要徒有虚名,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