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求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1500字的读书笔记-生活百科-龙咔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速求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1500字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4-12-23 19:22:36
答案

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算起,时间只有一百多年,但却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蒋廷黻用他自己称之为“简略的初步报告”的一部只有五万字的小书,却能条分缕析,将近百年的时事写得深入浅出,充满真知灼见,成为一个时代的学术精品,堪称奇迹。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的广告词:比小说还好读的历史。用小说笔法写历史,固然让历史摆脱了枯燥,但也同时影响了对真实历史过程的理解。以至于读过之后,脑子里只剩下些名人轶事。读《中国近代史》则不同,虽然它也象小说一样好读耐看,却能让人在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理性诠释,境界大不同。这大约就是《中国近代史》能成为传世名作而《帝国政界往事》只能成为畅销书的原因所在。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自1928年在清华教书时起,蒋廷黻已经有了一个长期规划,准备用十年时间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并为此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可惜的是,从1934年起,蒋廷黻就开始走上仕途,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学问了。所以,这本书,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术生涯的终结。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是他对历史资料融会贯通后的思考,是精品中的精品,说它达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全书共分总论和四个部分。在总论中,作者开明宗义,指出中华民族到十九世纪到了一个特殊时期,简单说,就是内忧外患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现代化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组织一个近代国家吗?所以,我们要仔细研究近代史上每一个时期的救国救民方案,以期对目前的中国能有所贡献。直接指明了“经史致用”的目的。 第一部分剿夷与抚夷,专讲外患。蒋廷黻以研究外交史著称,在这一部分,他指出,到了十九世纪,世界已经进入贸易和商业时代,但清政府却一味闭关自守,妄自尊大,“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我觉得,这个说法,真正看到了晚清中国病的症结所在。即使一贯被我们看作“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其实初与英国人打交道,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也是一无所知,也只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认识世界的。精英尚且如此,何况一般民众?处于“中古”的中国与已经处于“近代”的世界该如何打交道?唯有革新,唯有改变我们的不图振作的现状。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天津、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丧权辱国的开始。但蒋廷黻并不这样看。他说,“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条款虽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密切了。这种关系固然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只要我们不留恋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时代,勇敢地到国际生活中去找出路,中华民族并非不能从此富强起来。 第二部分洪秀全与曾国藩,乃讲内忧。作者认为,在近代史上,外交固然要紧,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在外患袭来的同时,清政府又受到了太平天国的冲击。而曾国藩则为清政府的统治而战。洪秀全对宗教革命十分积极,对社会革命则无认识亦无行动。其实即使宗教,太平天国的宗教又哪儿称得上革命呢?前天看高尔泰的一篇文章,说到皇权崇拜对中国文化人的束缚,他曾有一句话,让我很不以为然。说曾国藩“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而同信仰基督教的太平天国进行的战争,实际上保护了满清人皇朝”。先不说这句话中苛求先人的一面,只说太平天国与基督教。太平天国的宗教也能称得上是基督教?那根本就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糟粕。这一点,蒋廷黻看得很准确。他说,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而在建设新朝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洪秀全而非曾国藩才是皇权的崇拜者。曾国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他要革新,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保护中华固有的美德。我倒觉得,曾国藩的道路,也许是未来中国可行的道路。 第三部分自强及其失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应付大变局,谋求富强的实践,但最后却归于失败。原因何在?蒋廷黻认为,在于他们的不彻底。这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妄自尊大而又轻举妄动的的士大夫阶层;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等等。最后的结果是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 第四部分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其实这部分是第三部分的继续。变法运动是政治层面的革新;义和团是西洋化、近代化的反动;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才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看到最后一部分,我想起有一次看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写的文章,问题罗列了一大堆,最后给出的解决办法却简而又简且高度概念化。我提出这一点,那位朋友说,没办法,我只能提出问题,不知道什么样的办法能解决。蒋廷黻的书,给我的是相同的感觉。不管是由于篇幅的原因还是真的无计可施,我很想知道,当最终蒋廷黻看到中国近代史的终结竟然是那样的一个结果时,是什么感觉? 很可惜,看他的作品太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过什么说法。

另外,我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黻”到底读什么。查查去~~~呵呵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