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列传》记载了伍子胥的生平事迹,他因怨恨深重而执着于复仇,同时又能隐忍耐心,成就一番事业。文中所述伍子胥的“弃小义,雪大耻”充满了传奇色彩,遗憾的是,他最终未能唤醒沉睡的吴王夫差,导致自己客死异乡,甚至死后还被抛尸江中。《伍子胥列传》详细描绘了伍子胥在父兄被楚平王误杀之后,如何艰难困苦地逃亡至吴,借助吴国之力寻求复仇的过程,以及他后来辅助吴国争雄天下,却因受到诬陷而丧命的悲剧命运。司马迁在传记中既赞颂了伍子胥的气节和才华,也通过赞美他的坚忍和功名,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围绕伍子胥复仇的主线,传记还涉及了许多其他的复仇故事,丰富了夫差、勾践、白公等人物形象。在司马迁看来,伍子胥是一个刚烈坚韧的“烈丈夫”,他不盲从父命,不畏死赴仇,而是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传记中特意列举了其他复仇故事和人物,或许是为了发泄作者自身压抑的情感。
伍子胥对楚平王和吴王夫差的深仇大恨,以及他报恩的真诚,都被传记所记载。他忠诚地辅佐阖庐及其子夫差,甚至在危机四伏之时,也不离不弃。伍子胥的忠诚和感恩之心,在传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传记结尾,司马迁提到伍子胥的“怨毒”,但这种怨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伍子胥对楚平王的恨意,以及他报仇的坚决,都被传记所赞颂。司马迁将伍子胥的复仇等同于“功成名就”,显示了他对伍子胥的深刻理解。
后人对伍子胥的评价各异。王安石赞赏他的忠义和勇敢,认为他在面临死亡威胁时能果断行动,以智力和勇气实现复仇。而梁启超则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批评伍子胥,认为他勾结外族灭国,是个罪人。然而,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这种观点未必公允。
在写作中,作者还提到了《史记》中的《越王勾践世家》,指出了该传记与《伍子胥列传》的重复叙述,但仍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对比阅读,伍子胥的性格更加鲜明。
最后,作者希望掌握权力的人能够保持冷静,避免陷入个人恩怨,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