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问题是高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消防安全知识考试方面的试题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 使用天然气灶具时,应先点火后再开气,即"火等气"。
2. 在公共娱乐场所,手提式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是20米。
3. 下列二氧化碳和干粉灭火剂是扑救精密仪器火灾的最佳选择。
4. 对加工爆炸危险物品车间的厂房房顶描述正确的是为泄爆,安装轻质房顶。
5. 用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器的喷射口应该对准火焰的根部。
6. 下面油类火灾用水扑救会使火势扩大。
7. 身上着火后,下列哪种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迎风快跑。
8. 液体表面的蒸汽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遇到点火源时,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称为闪燃。
9. 液化石油气的残液应该由燃气供应企业或个人负责倾倒。
10. 单位在营业期间,下列做法是错误的是遮挡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
二、多选题
1. 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冷却法、隔离法、窒息法、抑制。
2. 停电时,要尽可能用应急照明灯照明;要及时切断处于使用状态的电器电源,即关闭电源开关或拔掉插头;要采用有玻璃罩的油灯;可以用汽油代替煤油或柴油做燃料使用。
3. 使用液化石油气时应注意不准倒灌钢瓶,严禁将钢瓶卧放使用;不准在漏气时使用任何明火和电器,严禁倾倒残液;不准将气瓶靠近火源、热源,严禁用火、蒸汽、热水对气瓶加温;不准在使用时人离开,小孩、病残人不宜使用,严禁将气瓶放在卧室内使用;不准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气瓶,严禁私自拆修角阀或减压阀。
三、填空题
1. 泡沫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哪些火灾?扑救汽油、煤油、柴油和木材等引起的火灾。
2. 干粉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哪些火灾?用于扑救石油及其产品、可燃气体、电器装置的初起火灾。
3. 四氯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哪些火灾? 主要用于扑救电器装置火灾。
4. 火警电话、交通事故报警台、急救电话各是什么? 119、122、120。
5. 火灾逃生的四个要点是什么? 防烟熏;果断迅速逃离火场;寻找逃生之路;等待他救。
6. 电话报火灾时应注意什么? 要讲清楚起火单位、详细地址、着火情况、什么物品着火、有无爆炸危险、是否有人被困及报警用的电话号码和报警人的姓名等。
7. 防火“六不准”的内容是什么? 在严禁吸菸的地方,不准吸菸;生产、生活用火要有专人看管,用火不准超量;打更、值宿人员要尽职尽责,不准擅离职守;安装使用电气装置,不准违反规定;教育小孩不准玩火;各种消防装置和灭火工具不准损坏和挪用。
8. 班后防火“五不走”的内容是什么? 交接班不交待清不走;用火装置火源不熄灭不走;用电装置不拉闸断电不走;可燃物没清干净不走;发现险情不报告不处理好不走。
四、判断题
1.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不容易引起火灾。错误,因为燃点是可燃物开始持续不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所以可燃物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2. 企事业单位需用液化石油气,应该报公安消防部门审批。正确。
3. 发生了燃烧就发生了火灾。错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才是火灾。
4. 凡是设有仓库或生产车间的建筑内,不得设职工集体宿舍。正确。
5. 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错误,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到明火不一定会爆炸,因为混合物的燃点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既不能发生爆炸也不能发生燃烧,但是若浓度高于爆炸上限的混合物离开密闭的容器装置或空间,重新遇到空气仍有燃烧或爆炸的危险。
6. 当单位的安全出口上锁、遮挡,或者占用、堆放物品影响疏散通道畅通时,单位应当责令有关人员当场改正并督促落实。正确。
7. 发现火灾时,单位或个人应该先自救,如果自救无效,火越著越大时,再拨打火警电话119。错误,发生火灾后应首先拨打“119”报警电话,同时单位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扑救,对防止火势蔓延扩大,减少火灾损失争取时间,起到在消防队到场前控制火势的作用。
8. 岗位消防安全“四知四会”中的“四会”是指: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会逃生自救。正确。
9. 焊接管道和装置时,必须采取防火安全措施。正确。
10. 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扑救钾、钠、镁金属火灾。错误,CO2虽是惰性化合物,但在高温下能同强还原剂等轻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所以不能扑救钾、钠、镁金属火灾。
11. 泡沫灭火器应放置在高温地方。错误,该灭火器使用温度范围为4~55℃,如放置在高温地方会使灭火剂提前失效,温度过高可能使罐体变形甚至爆裂。
12. 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审批手续。正确。
13. 安装在爆炸危险场所的灯具应是防爆型的。正确。
14. 易燃易爆工厂、仓库内一律为禁火区。各禁火区应设禁火标志。正确。
15. 电加热装置必须有专人负责使用和监督,离开时要切断电源。正确。
16. 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乘坐交通工具。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