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课前首先先让学生介绍一下对老朋友——米和厘米的了解情况,用手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用直尺检查自己比划的准确程度。然后教师追问,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直尺要放直,0刻度线要与物体的一端看齐)。学生不管是比划,还是测量,都非常积极。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置气所以然。学生说出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关系后拿出数学课本,先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高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结果了出现不是整厘米数的情况。心里顿时就会产生一个疑惑,怎么办呢?教师适时导出今天要探究的长度家族里的另外一员———毫米。
毫米是我们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或者要测量出一个比较精确的结果时要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学生已有米和厘米的基础,具备探究它们关系的方法,此时运用知识的迁移,因势利导,让学生拿出直尺,观察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个小格,1小格就是1毫米,10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厘米=10毫米,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毫米的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毫米的感性认识,教师提问,“现实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硬币、回形针、公交卡、银行卡的厚度等等)。最后进入小组比赛环节(毫米与厘米的换算),比赛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性特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增强了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和表现欲,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说一说身上的尺子,大拇指指甲盖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大拇指的宽度(十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成年人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成年人一步大约是1米,学生再次强化了对所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印象当然是深刻的。最后让学生对今天的数学学习效果做一下自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乐呵的说,我的收获是五星级的。
本节课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和比划中获取新知,在语言表达中搞清楚了为什么,在表扬声中获得了信心和兴趣,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愉悦的氛围中而又非常轻松的获得了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