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源于梵语,是佛经中描述的一种形象丑恶的鬼魅。这类生物勇猛暴虐,能吞噬人类。然而,经过佛的教化,夜叉转变为护法之神,成为天龙八部众的一员。在《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提及,夜叉有地夜叉、虚空夜叉和天夜叉三种。地夜叉仅以财施,故不能飞翔;天夜叉则以车马施,能自由飞行。《红楼梦》第五回描绘出一个场景,有如雷声般响动的夜叉和海鬼,将宝玉拖入迷津。《中国民间故事选·孟姜女的故事》中,四海龙王派遣巡海夜叉去探听。由此可见,夜叉在古代文学中常被描绘为恐怖或丑恶的生物。
夜叉一词在现代语境中,也常用来比喻那些丑陋凶狠的人。例如,唐张鷟的《朝野佥载》卷二记载,夜叉曾被描述为饥饿的恶鬼,让百姓难以生存。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事一》中提到,建中靖国元年,侍御史陈次升曾言及蔡元度被称作笑面夜叉。老舍的《骆驼祥子》十五中,则描述主人公娶了一位看似凶狠的母夜叉,但这个夜叉其实擅长做家务、做饭,甚至还能骂他,帮助他,这让主人公既爱又恨。
综上所述,夜叉的概念经历了从佛经中的鬼魅到古代文学中的恐怖角色,再到现代语境中的恶人比喻,其形象和意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断演变,但其核心特质——丑恶、凶恶,一直贯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