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收手机孩子的心理-生活百科-龙咔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没收手机孩子的心理
时间:2024-12-23 19:59:36
答案

很多家长视手机如洪水猛兽,从不让孩子玩儿手机,也从不让孩子带手机,于是又的孩子在自己家里没有玩儿过,等长大后玩儿同学的,朋友的,一朝接触到这个如此有魔力的东西,孩子欲罢不能。

这就是严禁与给宽松的区别。

俗话说,堵不如疏,想让孩子永远远离手机、pad等电子产品,几乎是做不到的,别的不说,孩子上网课需要用吧,爸爸妈妈放在家里的手机一没看住孩子可能就拿走了,而且父母越是禁止孩子玩儿,这些东西对孩子的诱惑就越大,能玩手机的机会就越珍贵,孩子就越是对此欲罢不能。

这就是“禁果效应”,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感到好奇,越是想要打破禁忌,所以禁忌就成了促使孩子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信息的推动力量,也叫逆反现象。

除了玩不玩手机这个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逆反现象有很多,爸爸妈妈为孩子制定了很多规矩,最后换来的是孩子更加强烈的反叛。

所以说,既然孩子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那我们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克服自己的心魔,你会发现允许孩子玩儿也没什么的。

当然,不能让孩子无节制地玩儿。

纯粹的放纵确实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戏当中抽身需要一定的毅力,而靠孩子自己的力量还达不到。

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生理机制还没有发育完全,孩子大脑中负责本能欲望的这一部分已经就位,但是负责理性、思考的这一部分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孩子,包括快18岁的青年人,常常容易屈服于自己的本能,而不计较后果,就是因为他们大脑中的刹车机制还没有完成,这也正是“未成年人”的含义。

而且,孩子在游戏中很难不被眼前的满足所吸引,而欠缺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也是正常的,让他过会儿在满足,先休息一下,是没有用的。

这个原理在经济学上也有印证,所谓利息,就是人们除了有花钱的需要,还有理解花钱的需要,我借钱给你,就是让渡了自己现在用钱的能力,这是利息的本职。

所以对很多孩子来说,爸爸妈妈非要让我现在立刻放下手机,真的太难了。

而很多家长担心地玩手机伤害眼睛、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等,都需要做的一部就是限制时间。

但是,一方面孩子的时间概念还没有形成,另一方面玩儿手机的过程中是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的,我们在玩儿的是时候是没有时间概念的。

所以就需要给孩子换算成他可以听得懂的信号,比如定闹钟,先听孩子认识时间,教孩子认识数字,然后将时间可视化,外显化。

时间一定要外显,就你说停十五分钟玩儿一会在放下,所以必须要通过定时这种让他能够听到声音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去外显。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