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画四君子是梅兰竹菊?
"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四君子"题材始终伴随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究其原因,这里映衬出的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最终"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
怎么画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重要题材,称为"四君子"。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君子",虽然是比喻和象征,然而,梅花顶风冒雪,在严寒中绽放;兰花幽雅恬静,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竹子青翠挺拔,"劲节虚心";菊花笑傲西风,迎霜盛开,这四种观赏植物确实有着它们的独特品格,值得人们喜爱,喻为君子,顺理成章。画梅兰竹菊,除了外在的形貌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它们的精神品质传达出来,这当然不容易。但是,对于一般爱好者来说,要求画得大体成幅,在画面上寄托一点自己的赞美和追求,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画梅兰竹菊,前人有成功的范本,有丰富的经验,并且从中总结出了可资遵循的方法。如果有兴趣,不妨由浅入深,由简趋繁,自己也学着画一画。也不妨直接从"写意"笔法入手,画多了,画熟了,很可能会得到出乎意外的"神来之笔",从而更加引发我们的兴趣。欢迎大家铺开纸,拿起笔,自己试着画一画。
怎样画梅兰竹菊/中国画技法入门丛书
编辑导读内容简介由徐子鹤、钱行健、任书博先生编绘的《怎样画梅兰竹菊》,从生长形成的特点,枝叶花瓣的形状结构作分析,讲述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敷色、构图布局,由基本训练到立意创作,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分别是运用白描、水墨、没骨设色等技法,图例精致,讲述明晰。可贵的是结合传统画法,写生心得和个人创作经验,精炼而切合适用,将画法要旨形象具体予以传授。画学津梁,可嘉惠后学,也可供书画家研究参考。
1、梅花的画法
2、梅干的画法
3、示范作品
4、画兰花的构图方法
5、兰花表现技法
6、一般的画法
7、墨色的用法
8、各类竹的画法
9、示范作品
10、菊花的写生
11、菊花的白描画法
12、菊花的工笔画法
13、菊花的没骨画法
14、菊花的写意画法
15、菊花的水墨画法
精彩书摘画竹一般先画竿画节,然后生枝布叶。画竿宜正对画面,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法,两节竿中要留有一定的空白,以便画节。画竿用墨要略淡,节可略浓些。画竿用笔一定要中锋行笔。
梅兰竹菊的竹子谁画的
兰:古代的赵孟坚 现代的杨瑞芬
菊:温泽辉
梅:王元章 齐白石
竹子的你自己知道啦
国画四君子是我国国画以梅兰竹菊为题材作品的总称,象征了君子清高的品德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者也;兰,孤芳幽沁者也;竹,操节高洁者也;菊,隐逸傲霜者也。并。
国人赞四君子--梅兰竹菊由来已久。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远、风骨逸致、荡污涤垢、亮节不阿;使人襟阔、风逸、格高、趣雅,深博国人千秋爱戴、普天共识。
国画四君子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判携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
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
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
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
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
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
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
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
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
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
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