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由《舜典》的这些文献看来,古代的三苗本来是痊于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如此看来,苗族的历史跟汉族一样的长,源自苗族的危姓中国人,的确足以自傲。
从四、五千年以前便居住于江南一带的苗族,后来虽然陆续播迁到其他地方,并且先后以族、族或黎族的不同面目在历史上出现,但是,有许多苗族后裔仍然停留于老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此,后来危姓的人士的主要聚居于江西一地,就很容易解释了。
江西的苗裔危氏,经过长时期与汉人在生活上的打成一片,到了唐朝末年,便开始与汉人分庭抗礼,纷纷在各方面出人头地。在后梁和吴越的朝廷上扬名亲的危全讽、危存昌兄弟,以及危存昌之子危德昭,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宋代的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兵北虏,江西光泽地方发生了一件十分感人的事,就是有一位叫作危翁一的老樵夫,竟然在痛器了3天3夜之后,骨立而死。
元末明初,在我国学术界又出现赫赫声名的危素。要研究中国历史,“二十四史”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文献,而二十四史之中,宋、辽、金、元四史,就有危素的手泽,他对于传统文化的贡献,不言可喻。根据史载,他是江西金人,早年在元室的朝廷上,就由于参加《宋史》 、 《辽史》和《金史》的编修,而深负时誉。到了明代,他又与宋濂同修《元史》,更奠定了他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危素治史的严肃态度,十分值得后世学者效法,据说,当他修纂《元史》的“后妃列传”时,由于不信任手旁的现成资料,曾经特别买了许多食物送给一些白发宦官,设法获知了实际的情形,然后才下笔写书,一点儿都不肯敷衍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