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在俄罗斯文学和批评领域,它被用来描绘那些具有奥涅金般气质和命运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的“多余”体现在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中,尽管他们聪明过人,富有深度思考,却难以逃脱所处的社会环境,无法采取实际行动改变现状。赫尔岑曾形容他们为“环境中的多余之人”,缺乏脱离现状所需的坚韧力量。
“多余人”的“多余”并非偶然,它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当时,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涌入,通过卫国战争和俄军西征,贵族知识分子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和民主制度,试图推动社会变革。然而,12月党人起义的失败削弱了他们的热情,沙皇政府加强了控制。贵族知识分子作为时代的思考者和引导者,虽有追求精神独立和理想社会的抱负,却在现实中屡受挫折,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贵族知识分子的特点——社会责任感强烈、追求理想与现实落差大,使得他们在试图解决问题时,往往无法实现,导致了“多余人”的出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当他们的软弱和无力阻碍社会进步时,务实的平民知识分子开始崭露头角。因此,“多余人”的存在是社会现实与贵族知识分子理想之间的碰撞,是他们对时代特征的反应,是他们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
总结起来,19世纪的“多余人”是历史环境与贵族知识分子性格的产物,是作家对时代和人物深刻洞察的反映。他们的存在,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客观而独特的艺术形象,体现了现实主义作家对时代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深刻剖析。
扩展资料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