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朵妈鼓励,拥有了朵儿第一个粉丝,总想着该写点什么才对得起小姑娘的热情。
最近二年级在学乘法,在学5和2的口诀的时候,书上有一个思考:请你仔细观察口诀的最后一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朋友们很容易发现,5的乘法算式中末尾数字不是5就是0,2的乘法算式中,末尾数字都是0、2、4、6、8。这不就是在为五年级《倍数和因数》中2、5的倍数特征埋下伏笔么?于是,我干脆就直接告诉孩子们,你们发现的2的乘法算式的尾数的秘密就是双数的特征,(特征这个词对他们来说有点抽象)因为这些数很特殊,所以它们还有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名字叫“偶数”,(我已经记不清偶数到底是在哪个年级出现了),哇!孩子们居然觉得很神奇,左智正马上举手告诉我,他在家里的一本书上了解过,并很骄傲地告诉大家,单数叫qi数。我心中惊叹这个娃儿的知识面确实很广,大大表扬他之后纠正这个字的读音叫奇数。我不管现在孩子了解这个是否早了,至少在他们幼小的脑海里印下了2的倍数有特点。
每天小朋友们看到我都会很热情地一个拥抱,很多孩子都会问我今天学什么?还会很开心地告诉我:陈老,我最喜欢上数学课了!听得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上起课来更有劲了!
记得乐乐一年级的时候,我正在教三年级的和倍差倍年龄问题,看到很多孩子学得迷糊我总是希望把难度降到最低,于是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会问她:“你几岁了?妈妈几岁了?再过几年妈妈比你大几岁……”“我有10元,你有2元,妈妈给你几元我们一样多?”……乐乐从小就不是一个对数字敏感的孩子,在我们的交流中,给了我很多教学的启发,也教会她一些思考的方法。
某次我和她爸爸带她环兴隆湖跑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在教自己的五年级学生时有一道这种类型的行程问题:
甲和乙分别从A、B两端相向而行,一条小狗从A端开始和他们同时起跑,当小狗遇到乙后又立即返回与甲相遇,再立即返回……直到甲乙相遇为止。
于是我改编:爸爸妈妈从相距200米两端相向跑,乐乐从妈妈这边同时跑,碰到爸爸再回来,返折……最后三人相遇。爸爸每秒7米,妈妈每秒3米,乐乐每秒12米,请问乐乐共跑了几米?
乐乐先是很开心,她太能干了,比我们都快。然后很犯愁,太难了。毕竟三年级路程时间速度还不熟呢。数学很好的爸爸也觉得这种题让小学生来做太难了,他也不会。(其实,我在教中学时,也觉得小学奥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于是,我们试着跑了一下,爸爸恍然大悟。我问乐乐,我们三个人有什么是相同的?她说是时间,对呀我们同时出发同时结束。我再问她:谁跑得多?她气喘吁吁的说:当然是我。我又问:凭啥呢?她答不上来,感觉肯定是对的。
于是,我又问她:那我们到底跑了多长时间呢?
(用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200➗(7➕3)=20,算出爸爸妈妈相遇的时间)
再问:乐乐跑了多远?20个12她很快就知道了。
然后过了近一年,她早把这个一闪而过的问题给忘记了。这学期开学,第一次单元考的时候,晚上她回来问我,这次最后一道附加题,就是这种类型。她不确定,说完题后,我问她思路。她吞吞吐吐地说:也不确定,就觉得他们三个有个相同的东西,那应该是时间!
当然这道题她是做对了。
有时候,不经意间埋下一颗种子,慢慢它就生根发芽。
静待花开……
也许是曾经教过两年高中,三年初中,每次再遇到一些和后面有相关联的知识的时候,我总喜欢提前告诉孩子们,比如:混合运算,我喜欢给他们分级;解方程我喜欢教他们移项;平行和垂直的表示我就习惯他们用符号表示,几何说理理题就用因为所以一步一步表达清楚……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并不是很高深的东西。记得刚毕业时教初一,有理数运算学生出错比较多,想想那时真是没经验,现在我们班的孩子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已经教会他们“带符号搬家”已经算得很溜呀!上了初中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适当的时候,给数学埋一颗种子。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