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英语发音规则来讲,peppa应该读成/ˈpɛpə/,而不是什么/ˈpepɑ/甚至[pepa]之类的。而且你去听听人家小猪佩奇的英文版,他自己读的就是/ˈpɛpə/。
最荒谬的便是[pepa],既然你用了个[a],就明显不是英语音标了,因为英语音标中本就没有[a]的音素,真不知道是哪位大神心血来潮,给写了个[a]这样的音素,甚至我的老师们都在这样乱写。与之类似的发音仅有一个/ɑ/,但两者仍不完全一样,/ɑ/的舌面比[a]要更下凹,用地理名词来讲就是向斜。
[a]在正统音标,IPA音标中,表示的是一种特别开的“啊”音,例如中国普通话标准的“啊”音位是[ä](介于[a]与[ɑ]之间),部分地区的方言中是[a],日本的假名ア一般也是[a](除日本黑社会发音有时是[ʌ]),但英文中只有由[æ]或[ɑɻ]衍生出的,最像“啊”的[ɑ],其余的,[ʌ]听起来也有点像,但这个口型就闭得多了,同时舌面也是极端向斜,上靠。有时候歪果仁还要发成[ɤ̞],比如up弱读时。
有些人读到这里就可能发现了,我前面用的括号一会儿是[ ],一会儿是/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 ]和/ /两种括号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是严式标音所用,/ /是宽式标音所用。顾名思义,严式,就是要你把别人说的七五八十全部记下。比如日语里,清浊音弄得特别有特色,バパ在没学过日语的本土中国人听来,只要人家日本人一念快,不都是“八”的音吗?但只要一仔细听就会发现,在辅音部分两者并不一样:バ是用浊流爆破而发,也就是嘴唇爆破时或爆破前,声带在震动;パ则是清流爆破,和平常我们讲的“八”是一个辅音。这么点细微,换成宽式标音我们就一概写为/ba/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还好说,但换成日本人就看不懂了。而他们用宽式标音,则是バ/b/,パ/p/,中国人看了就会讲错。这时严式标音就出来了,バ就写成[b],パ就写成[p],而中国汉语的“啪”就写成[pʰ],多了个强进气的标志,倒也符合啪的发音习惯。因为多了这么一个ʰ的符号,而去纠结这么老半天的发音细节,某英语音标创始人便看不惯这一点,删去了这个符号,发明了他的英语音标,因为英语中也没分那么明显,只是当成一种地区差异罢了,好似汉语喜欢清音,英语喜欢浊音这样的。比如b,英语一般说[b],普通话却说[p];但p,则两者都发[pʰ],除英语有时会发成[p],比如speed,这里面的p就是发[p]的,而不是[pʰ]。所以,英语母语的人听到中国的Chinglish,一开始会觉得很奇怪,慢慢的就熟悉了,要是交流久了,就很有可能会被同化,习惯发清音了。中国也有某些xx,去学什么外国口音,唱歌啊,说话啊,啥清音的啪,叽,全改成了浊音,叽还顺带改成了[dʒ],再加上点唱功,就如此地出名了。
英语音标一开始也是瞎搞,也不注意[ ]和/ /的区别。后来人家用你这个音标教了好多学生了,写了好几本字典了,才又给它更正过来。但这个错误已经犯下,毕竟学生就是未来祖国的花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么长时间以来,也没有人去制止,便就这么以讹传讹地传下去了。现在的英语书是给纠正过来了,但还是有些字典在音标上乱搞。这个问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反正以中国人的道家思想来看,算是得用且用吧,反正还能用,是吧?
初中英语教科书,特别满意,细节整得很到位
高中英语教科书,一般般,有些地方乱搞,算是英国口音,有时又不是。后翘舌完全没有了。最让我恼火的是每当有-less或-ness的单词后缀时,人家录音带都读的是/ə/了,你偏要给我把那字母e的音给标成/ɪ/,干什么呀这是?而我的高中老师也毫无例外地信了这套,一天上课就利死你死的,自己发音不准还要上课纠正同学,叫人起来读,那人也挺义气的,认准了初中的发音是对的,就不给改过来,老师无奈就叫他坐下了。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材编写者的贻误。我打算找个时间给说上去,先发这里吧。
某字典,忒不满意了,[ɪ][i],[ʊ][u]不分不说,有些地方完全乱搞。
这也还有汉语拼音普及的功劳,这种较为模糊,局限性较强的拼写方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人们,造成了对英语发音学习的障碍。这个障碍,只有努力学习,一探究竟的精神才能破除。但很可惜,大多数人没有这个信心。某些地区英语笔试很好而口试却不行的原因,很可能就和这一点有关。还有一点,也就是师资的问题上,你那一个省的水平就在那儿了,怎么提也提不了。好老师都被请走了,于是仅剩的老师好的寥寥无几,差的一抓一大把。老师乱读,学生也乱读,面子摆在那里你也不能不读,就算不读你天天听着也会遭影响,到头来这个省的水平都不好。
于是在大学就会出现一种现象,由于大学必须选修一门语言,许多人就会放弃英语转读日语,因为日语简单,音素少,而且出来后也好找工作(比如拍啥子抗日剧)。而我所在的县,绝大部分人都会放弃英语。
今天先写在这里,有时间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