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学堂大致上可以分为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实业学堂三类。
一、外国语学堂
为了获悉各国情形,在交涉中“不受人蒙骗,清政府最早创办了外国语学堂。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英法重新审定《天津条约》中的各项条款。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都有两国交涉使用文种的规定,即以后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只能使用英文和法文,三年内暂时配送中文,三年后停附中文。若以后有关交涉文件中发生文词争议,要以外文为准。这一歧视性的规定促使清政府决心开办外语学校。同年,奕等人在对时局“揆时度势“之后,向咸丰帝上奏《统筹善后章程折》,折中提出六条建议中就有在京中仿照俄罗斯馆的先例,建立语言学堂,为朝廷培养翻译人才,以利外交。此建议得到批准。“情饬广东、上海各督抚等分派通解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携带各国书籍前来,选八旗中资优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俾资学习”。聘请传教士包尔腾为英文教习,又聘汉人徐澎琳为汉教习,奕等令挑选的10个学生来馆试行教学,“即以此为同文馆”。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开创了在中国兴办外国语学堂的先河,洋务派随之建立起我国近代第一批外国语学堂。
洋务派筹建的外国语学堂有七所。分别是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台湾西学馆、珲春俄文书院和湖北自强学堂。
二、军事武备学堂
清政府设立外国语学堂的目的是培养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西人制器尚象之法,皆从算学出,若不通算学,即精通西文亦难施之实用”逐渐被洋务派所认识到。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统治者越来越认识到只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还达不到“自强”的目的,因此,建立军事武备学堂,培养近代军事人才便提到了议事日程。洋务运动期间筹建的军事武备学堂共有15所之多。分别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实学馆、天津武备学堂、广东黄埔鱼雷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北洋旅顺口鱼雷学堂、山东烟台海军学校、江南陆师学堂、直隶武备学堂、湖北武备学堂。
三、实业学堂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洋务派认识到要抵御列强的侵略,不光要培养先进的军事翻译人才,还必须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制造技术。因此,洋务派又创立了电报、医学、铁路、矿务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学堂,共14所类似学堂。分别是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湖北算数术堂、天津医学、金陵同文电学馆、两广电报学堂、台湾电报学堂、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南京铁路学堂、江南储才学堂、南京矿务学堂和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
洋务学堂的兴办是洋务派在推进洋务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创立的,由于中国当时那种封闭的环境,这些学堂无一例外都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不可避免的存在林林总总的问题。但是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的创办对西学的介绍、早起科技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也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