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霭,这个词汇形象地描绘了空气中弥漫的轻柔水汽,读作[wù ǎi]。它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宋朝词人晁补之的《水龙吟·寄留守无愧文》中,雾霭被用来象征离别之情,让人感到心绪纷飞。杨沫在《青春之歌》中描述清晨的北京,雾霭笼罩着北河沿,增添了朦胧的诗意。郭小川的《大海浩歌》中,无论是远方的云霞,还是近处的景色,都被雾霭笼罩,展现出广阔而神秘的意境。
雾霭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也常被用作文学描绘,如“尖刀似的山峰上,几缕乳白色的雾霭缭绕,敌人的踪影在这朦胧的雾中若隐若现”。河边的清晨,轻柔的雾霭笼罩,山峦披上了一层柔和的乳白色,仿佛为世界披上了一件梦幻的纱衣,令人心生迷离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