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布景和道具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历程与风格演变反映了越剧艺术的逐步成熟。自20世纪40年代起,越剧布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随着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舞台美术设计也日益精湛,融合了写意、写实与虚实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多种布景形式。
1. 写实布景:通过写实的手法营造意境,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西厢记》和《红楼梦》的布景,以及《光绪皇帝》等剧的舞美设计,都体现了这种风格。
2. 虚实结合布景:这是越剧布景中常见的手法。一类是小装置,以部分形象为主,留出空间供观众想象。如《三看御妹》和《李翠英》等剧的布景。另一类是大小装置结合,写实与抽象并存,如《祥林嫂》和《金山战鼓》等剧。
3. 中性特性布景:这种布景融合了话剧的表现手法与越剧独有的美术语言,既有统一性又有变化性,和谐地展现不同场景的特色。如《汉文皇后》等剧的舞美设计。
4. 装饰性布景:在传统“守旧”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创新,常用于表现时空变化较大或传统表演手法的剧目。如《盘夫索夫》和《碧玉簪》等剧的布景。
5. 民间风格布景:结合特定环境与装饰性,吸收民间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韵味。如《白蛇传》和《十一郎》等剧的布景。
越剧道具的发展同样别具一格。早期小歌班的道具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后期则开始模仿京剧和绍剧的道具,并由专门人员管理。随着时间的发展,主要演员开始拥有自己的道具,这些道具不仅美观轻巧,适合女演员使用,而且种类日益丰富。道具制作师运用多种工艺技法,如翻模脱胎、篾扎纸糊、立粉彩绘等,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道具,既逼真又美观。
越剧的道具因其轻便、精巧、美观和牢固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影响了其他戏曲剧种。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酒杯、花瓶等,《情探》中的龙王、神像,《北地王》中的先祖列宗等,都展现了越剧道具的高超技艺。1981年,上海越剧院的《凄凉辽宫月》道具赢得了首届上海戏剧节道具奖,这是道具首次获得单项奖,显示了越剧舞美艺术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