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排山战役》拍摄于中越战争爆发后不久,意识形态不用多说。影片场面浩大,然而除了战斗还是战斗,拍得跟幻灯片一样,几乎没有实际剧情。
人物塑造方面,中国方角色众多,却没有几个能够称得上是“人物”,形象苍白无力,只会喊喊口号、喊爹骂娘、冲锋陷阵、不怕被杀,毫无个性,如同符号,唯一有点性格的,算是那个念“一条腿”的士兵吧。
相比之下,越南方的人物可就生动多了,特别是那两个越军指挥官,一个脾气暴躁,稍不顺心就暴跳如雷。一个沉着冷静,局势再糟也要分析分析情况(这位倒更像是影片的主角)。而就普通士兵而言,越军也是多种多样,既有冷酷无情的一类,也有宁死不屈的勇士,还有充当越奸的胆小鬼,并不像中国士兵那样除了脸孔,就毫无区别可言。
我想当年导演的用意是展现我军的英勇和越军的狡猾,可是多年后我们(或者由第三国的人)来看这部影片,差不多会认为越军有血有肉,而中方只是一群没有性格的法西斯。
整部影片充斥着对战争的鼓吹、充满了军国主义思想、对怎么有效率杀人歌功颂德,别说对尊重对手了,哪怕对自己人的生命,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这种格调在纳粹时代的电影中屡见不鲜,而与日本右翼份子资助的二战片相比,却是差了一截,右翼片鼓吹极端的武士道时,好歹也会装模作样地说一下“生命可贵”。
为什么我觉得《血战台儿庄》是中国最好的军事片呢?因为它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生动的人物,而对于敌方(日军)也描述得很冷静,既没有刻意的丑化,也没有一厢情愿的美化。
在我们这个时代,鼓吹军国主义往往有一个好借口,就是在影片中将主角的对手设定为众所周知的“公敌”(如二战法西斯之类),反正这类人该杀,有了这个设定,接下来怎么吹捧纳粹主义、法西斯哲学、杀人有理、直把影片拍得比《意志的胜利》还要《意志的胜利》,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以中越战争为主题为影片有很多,但基本都拍得不怎么样,拿得出台面的,大概要数《高岗下的花环》了,这部影片的杰出之处就在于反思自身,而勇于反思向来都是伟大的。
总的来说,《长排山之战》是一部迷你版的《二百三高地》。论客观程度,前者接近但稍不如后者;论人物塑造,更是被拉下了一大截;论反战力度,前者无足称道后者娇柔造作;若要说有什么地方是两者持平的,大概就是对军国主义的渲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