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这一书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承载了藏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支,不仅是中国的藏族,尼泊尔、不丹、印度的藏族也在使用。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尽管方言多样,但藏文的一致性使得书面语在全国藏族地区通行无阻。
藏文的历史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主要由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组成。藏文的语音经历了千年的演变,而书写规则却相对固定,这使得藏文的拼写变得复杂,但学习起来仍有规律可循。每个藏文字母都带有一个元音“a”,而标点符号则被用来分隔音节,有十种形式,其中音节间的隔音符号使用最为频繁。
藏文字形的结构以一个字母为核心,通过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形成完整的字。这一结构最少包含一个辅音字母,最多可达六个辅音字母加上元音符号。核心字母称为“基字”,其他字母则根据其位置得名,如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和后加字。藏文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向左,分为有头字和无头字两大类,前者相当于楷书,后者相当于行书,主要用于手写。
藏文的词汇构成丰富,它的发展得益于历史上吐蕃的强盛。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经济文化的繁荣促使统一文字的必要性。松赞干布多次派遣使者到印度学习文字创制,但不幸的是,许多使者未能完成任务。最终,吞米·桑布扎成功学习了梵文和乌尔都文,并带回了藏文的创制方法。松赞干布不仅欢迎他的归来,还亲自学习藏文,并推动其在吐蕃的普及。
藏文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规范整理,分别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和11世纪初叶。这些规范整理不仅推动了藏文的标准化,还对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藏文不仅在藏族地区被广泛使用,其词汇和语法也在不断发展,藏文的信息化已走上国际舞台。
藏文文献浩如烟海,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推行的“蒙古新字”或在藏文字母的影响下产生,展示了藏文作为一种发达文字的影响力。